高考志愿填报我们是这样填报的

  相比于中考高考后的大学和专业选择,乃是孩子人生中更为关键的一步。高考志愿填报具备更多个性化特征,选择范围更广(涵盖城市乃至国内外),鉴于每个学生、家长、家庭的目标、兴趣等各种背景条件均有差异,不存在一种简单、统一的填报方案与建议,需结合每个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为适宜的选择。

  本文特分享我方孩子高考志愿填报的历程,以期对有需求的同学和家长提供些许借鉴。

  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历经两年半,分为五个半年阶段,其中 99%的工作皆为准备事宜。以下按照每半年时间维度进行介绍。

  高一第二学期的第一个半年,广撒网并开展开放性讨论。此阶段,着手引导孩子思考高考志愿问题,这是重要但不紧急之事,宜尽早开始,落于平时。此时孩子学校依据学生志愿按高考选科重新分班,我们便有意引导孩子思考此问题,播下思考的种子。在此阶段,高考志愿的想法尚不成熟,作为家长,应对孩子的任何想法予以关注,积极参与共同讨论,引导分析与思考。回顾此间的几个片段:

  其一,孩子带回一份师范大学的招生宣讲材料,表示未来做老师也不错(因其自幼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并打算报考师范大学。我们顺势引导孩子梳理若想成为老师,应选择哪些大学、什么专业,是在小学、中学、高中还是大学担任老师,达到目标院校还需提高多少分,以及需努力提升多少分数。经过一个多月的资料收集、整理与断续讨论,一个周末,孩子宣布不想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

  其二,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孩子在网上聆听了大学*教授的讲座,对该大学及学产生了兴趣。开始搜集相关学科资料,本着不支持、不反对的原则,顺着这个思路关注并支持讨论。大约一个月后,孩子放弃了这个选项,主要原因是学需要真正的智者才能有所成就,而自认普通智商的他还是放弃为好,而且目标院校名声在外,相比自身成绩差距较大。

  其三......

  ......

  就这样,半年时间里,孩子思考了众多学校与专业,此过程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半。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对自身兴趣、目标以及成绩差距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也对众多大学和专业有了基本了解,学习也有了内在的目标与动力。

  高二上学期的第二个半年,确定志愿填报的四项基本原则。在继续思考与讨论不同大学和专业的同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还观看学习了张**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上百个视频,了解当前高考志愿填报的情况、网上大部分人的想法以及志愿填报需考虑的要点,查缺补漏。

  最终在学期末与孩子讨论并达成一致了大学选择的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志愿填报的整体策略:

  其一,综合性大学。

  其二,地域限定为北京、长三角+厦门和西安。

  其三,成绩理想则选外地学校,成绩不理想则选分数性价比高的西安本地高校。

  其四,如果学校是非常理想的目标学校,可以接受专业选择范围适当放宽一些。

  其中第三、第四项原则,重点确定了选择外地、本地高校的参考点,经综合评估,我们将此参考点定为西安**大学。

  高二下学期的第三个半年,确定目标高校清单和填报方案。根据前面一年的反复思考与讨论,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基础,梳理出十余所目标院校和专业清单,按照理想目标(努力蹦一蹦、再加运气、再加发挥好可能可以达到的)、可能目标(努力蹦一蹦,发挥好可能可以达到的)、大概率目标(正常努力发挥可以达到的)和保底目标(把握大的)四个层次划分。

  这些目标院校清单和顺序,直至高考志愿填报,基本未再变动。

  同时,在此目标院校清单基础上明确了志愿填报方案,根据高考分数在清单院校划线,向上取两个位次院校作为冲一冲的第一志愿院校,线上一个位次院校作为第二志愿院校,其余依次填报。

  高三上学期的第四个半年,确定专业。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评估,孩子最终在某一天宣布了希望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我们家的传统是从小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自由,并尊重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所以对于他的选择,我们无条件予以支持。

  这个阶段,还考虑了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填报强基计划的问题,强基计划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选择,对于许多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提升目标高校档次的机会,但专业是否可接受以及是否有兴趣需要考虑清楚。

  高三下学期的第五个半年,静待花开。高三最后一学期,数月紧张的备考一晃而过,孩子安心备考,我们详细研究了目标清单院校历年的招生情况、分数线(含各专业)和当年招生计划,预估可能分数线,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结束后,查询出高考分数和位次的那一刻,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其实已完成(目标院校清单上的那条线确定了),可录取到哪所高校哪个专业已然明确。所要做的只是按照预先的计划和策略,完成网上志愿填报的操作。

  最终录取结果揭晓,一切都如预先估计,没有偏差,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高考志愿填报这项工程圆满完成。

  高考志愿填报,看似只是一下子的事,但 99%的工作,都是在高考前进行的准备工作。平淡无奇,没有故事的高考志愿填报才是好的志愿填报,无智名,无勇功。

  上述过程看似繁多且繁杂,但若将其分散于两年半时间里,基本可在茶余饭后、闲散聊天中轻松完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