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的老师就能把学生送进名校吗

  近年来,清北毕业进入中学当老师的人数有进无减,硕士不在少数,不乏博士生。同时也会发现,培训机构在宣传老师时,第一句往往是强调毕业学校和学历,那么名校毕业的老师就能把学生送进名校吗?

  不妨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各科都由清北毕业的来教,是不是学生都能考上清北呢?清北的学生辅导家族内的弟弟妹妹学习,是不是清北就可以世袭了?

  先来看两位远不如弟子的师傅

  谢曼・查伏尔:被证实为段子的“游泳教练不会游泳”的那位两次担任美国奥林匹克游泳代表队的总教练,他培养的弟子曾打破60项世界纪录,创造了80项美国纪录,获得16枚奥运会金牌。7枚金牌获得者“飞鱼”施皮茨、3枚金牌获得者迈耶等一众游泳名将都是谢曼培育的成果。但谢曼・查伏尔本人未获得过奥运冠军,也未打破过世界记录。

  兰迪·亨廷顿:他带的弟子——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32岁的“运动员高龄”,在2021年8月1日,东京奥运100米比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创造了亚洲纪录,创造了黄种人纪录。

  二天后的8月3日,中国运动员王春雨,在女子800米决赛中跑出1分57秒,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田径在这个项目历史,赛后她在微博发文感谢的外籍教练,也是这位兰迪·亨廷顿。

  这位美国老头在来中国之前,他就带出过两名十分著名的弟子: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班克斯和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后者在1991年创造的8.95米神迹至今无人接近。

  苏炳添和兰迪·亨廷顿

  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性别,都带出了顶尖成绩,老头本人拿过这些项目的冠军吗?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涉及到学习原理了,我们所学的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陈述性知识是描述“是什么”,它包括事实,比如历史学科中关于某个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比如地理的自然现象,分类,比如生物科学把植物的分类。概念定理,比如三角形的概念这些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它的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记忆。

  先说理解,所谓理解就是知道它讲的是什么,理解的标志就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或者用生活经验能举例说明。老师只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就能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或者补充背景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不同的表面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它们在本质上的相同。

  理解的过程同时完成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了记忆方便,可以用表格,知识导图等来组织和管理知识。过一段时间以此为线索进行提到记忆。作为老师来讲,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及记忆方法的指导,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通俗地讲,就是事情或问题的解决的规则是什么,要分几步完成,每个步骤该怎么做。它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等,如解方程就属智慧技能,只要按照审题 ,设未知数,解方程,检验,作答的程序一步步做完,结果就出来了。至于动作技能,它分为三个阶段,比如学骑自行车,从不知道-知道-熟练。老师在这个过程起的作用,其实是一个示范作用。

  上述两类知识教学需要老师做的事情,一般本科毕业的老师能做到吗?首先说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教学是经验性的工作,老师刚入行时,不知道怎么分析学情,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一味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讲课,学生听不懂是常事。当有了3~5年经验后,就知道该如何给学生讲课了。

  其次是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详细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通常的做法就是讲几道题例题,一 一示范并解释原理。学生把听明白的信息性装到脑子里,再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学生的这个过程在学习理论中叫联结,学生后期能熟练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自己联结的次数,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0000小时定律,经过多次联结后就达到自动化。

  由此可见,教学不是老师教学生复刻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给学生指引学习的路径。老师当年高考成绩没有达到211以上,说明当时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不代表老师不具备这个能力。毕业从教后,多次教授这些内容,理解更透彻,路径更清晰,教学技能得到磨炼与提高,是完全可以给予学生有效指导的。

  也就是说,老师只要知道成为顶尖高手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顶尖高手来,亨廷顿用的方法叫“冠军模型”,兰迪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只是2%的教练,我不是那个98%的教练。"他所说的那个98%的教练,就是各种科技训练手段。基本的原理是把一件事的主要因素找出来,根据个人情况对关键因素的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出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不断地重复,结果自然就会显现出来。(详情见笔者之前的文章:苏炳添恩师的“冠军模型”适用于文化学习吗 - 知乎 (zhihu.com))

  在文化学习中也存在这样的模式,高考经常会出现一个寝室里全部同学都考上北大清华的现象,用题的逻辑来推断一下,这些同学的老师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一个班只教出来几个北大清华呢,如果不是,这些同学又是怎么考上的呢?可见老师的学业成绩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精准的对应关系,老师只是提供指导,结果要看学生有没有好的学习模式。

  为什么不说方法说模式呢?这些同学在相同环境中学习,每天作息时间相同,各科老师相同,学习安排及内容相同。同住一间寝室,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相互交流、模仿、借鉴,大家的思维、行为逐渐趋同,最后形成共同的寝室学习生活准则。这些准则又影响到个人目标理想信念的选择,支配学习的专注度和学习的过程,远远超越了如记忆、解题的方法层次,实际上成了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策略——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

  无补课全科提升模式最终成绩

  老师教的作用,如果以百分比来表示的话,在成年人的学习中约占20%,中学30%,小学40%。教与学的关系,就如同足球运动中队友之间的传接球,老师作为传球者,根据接球者(学生)的位置,跑动能力等,把球传到其最近的落点,而作为接球者的学生,则要根据来球的飞行轨迹判断落点,跑到合适的位置接球,没有这个配合的动作,球是传不起来的。

  要想学习好,学生自己得先搞清楚要做好哪些事,再搞清楚每件事怎么做,每个环节都有细化的标准,把一个个环节做实,各环节串连起来,形成从0-100分的学习流程。在此基础上,有问题及时求教于老师解决,这样学与教形成闭环,这才是与老师最好的配合。

  学习科学(LS,learning sciences)是研究教学和学习的跨学科领域,诞生于1991年,以出版《学习科学杂志》为标志,2002年,成立专业学会——国际学习科学学会(ISLS),它借鉴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教育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学科间的合作产生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的学习思维方式。其基本的看法是把学习看成一种设计。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