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什么样的学生可以“保专业”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如下疑问:

  什么是“保专业”?

  大学招生还有“保专业”这一说法吗?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保专业”?

  自家孩子有机会吗?

  所谓“保专业”,是指部分高校承诺可以让部分学生提前选择大学就读的专业,无需等到大一结束再进行“专业分流”。

  这些学生主要是高校在各省市区想要“掐尖”的“高分”段考生。他们之所以不会被调剂到“差专业”,是因为高校给他们做出了“保专业”的承诺,比如学生想要哪个专业就给哪个,或者采取“三保一”“六保一”的方式,以避免被随机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保专业”无疑是件好事。

  然而,在 2024 年,这样的好事可能不再有。

  这是怎么回事呢?

  2024 年 3 月 14 日,JY 部官网发布了《XX 部关于做好 2024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实,JY 部每年都会在类似时间发布通知,且每年的通知内容大体相同。但 2024 年的“通知”中有一条值得广大考生及家长关注,即“严肃招生工作纪律”:

  各地各校要严格遵守高校招生“30 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切实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各高校要逐步减少外派招生宣传组的数量,进一步拓展线上咨询服务渠道。严肃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纪律,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违规承诺录取(含承诺录取专业、本硕博连读或贯通等)、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争抢生源,不得以优质生源登记表、志愿填报意向书等形式吸引、误导学生。高校制作录取通知书应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避免铺张浪费。

  请注意:该条款的关键词是“严肃招生工作纪律”。

  之所以要“严肃招生工作纪律”,是因为某些高校“工作纪律”较差。

  高等学校高考招生、录取是国家任务,所有大学和招生老师都应遵守相应的工作纪律。例如,“高校招生 30 条‘不得’禁令”中就明确规定,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然而,各高校在实际执行中是否都遵守了这些规定呢?

  一个高校想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对考生报考有哪些具体要求,最权威的信息应该在各校当年招生章程中体现,而不应该通过考生和招生老师私下“接触”的方式解决。但 JY 部专门点出这一条,是因为有些学校将高招工作视为“自留地”,随意行事,甚至有些行为可以说是乱来。

  比如,有的学校会公开承诺,省前 100、省前 300(对于他们学校来说是正常录取难以达到的位次)的学生到他们学校会给予多少“奖学金”;有的学校表示,学生分数如果报考他们学校(必须第一志愿报考),就会“保专业”,可以任意选择专业;有的学校声称,学生这个分数可以进入学校的(XX 班)(XX 学院),这个班(学院)是本硕博连读,100%保研;还有的学校表示,在本省高分报考的学生多,可以不按招生计划录取,将不想报的“冷门专业”调到其他地方(省、市、区)。

  这些原本是高校为了“抢夺”高分生源所做的私下“小动作”,如今却几乎成为“名校”高考录取的潜规则。

  这些“小动作”本是考生(家长)和高校之间心知肚明的“小秘密”“小把戏”,各方受益者私下高兴一下也就罢了。但如果有人将这样的“潜规则”高调宣扬,甚至当成“高考报考常识”,或者把“潜规则”当成保证录取位次 KPI 提升的“法宝”来盲目追求新的位次“高度”,那就会引发大问题。

  有的主播会在直播间里公开表示:“你分数高,可以和 XX 大学招生老师去谈,看他们能否‘保专业’,看他们能保哪个或哪几个专业。”他们还传授一个秘诀:“对于那些说可以保专业的,你就问可不可以拍照或者对他们说的话进行录音。如果不行,就不要相信他们的承诺。”

  如果是私下和朋友谈论此事,问题不大。但如果在直播间里面对几千甚至几万观众,且多次说“要和招生组老师谈‘保专业’”,就会引发严重后果。因为这会让几乎每个家长都认为“找招生老师谈‘保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于是,高考分数出来后,大量的家长和考生都会去找相关院校招生老师“谈一谈”……

  高考分数 700 分的考生可能会找去年录取最低分数 690、685 分的学校商谈,680 分的考生可能会找录取最低分 670、668、665 分的学校商谈。而 660 分的考生会认为,如果 650、645 分的学校不保专业,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高分考生都想找招生老师谈“保专业”的问题,那么,高考分数低 5 分、10 分的学生似乎就只能选择“冷门”“差专业”了。而在高考中,5 分、10 分的差距可能只是一两个选择题的分数,仅凭这点差距就决定谁能学习某个专业,是否过于草率呢?如果都靠高考分数来“预定”好专业,那么“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规则谁来遵守呢?高考分数与能否学好某个“好专业”的关联性有多大呢?如果高考分数高就可以“保专业”,那么为什么每年那些“保专业”的学生中还有大量想要转专业的呢?

  家长和考生找招生老师商谈,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这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某些院校的个别招生组老师。正是因为这些招生老师急于完成高考录取的位次指标 KPI,才会各种违规承诺,开出“空头支票”。这不仅破坏了高招录取的公平公正公开,也严重影响了高考这一全世界落差最小的“人才选拔”模式的公平性。同时,这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高校人才选拔的标准,把录取更高分考生当作“有面子”的政绩来宣扬,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荒谬行为。因此,教育部才在“通知”中对这些“乱象”明令禁止。所以,“通知”才提出要“逐步减少外派招生宣传组的数量”。如果没有了招生组,也就没有了“私下接触商谈”的可能,也就没有人有机会违规瞎承诺了。

  所以,如果今年各大高校无法为高分考生“保”专业,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那些在直播间里公开将高招录取“小秘密”说成每个考生都应该尝试的“潜规则”的“专家”们!

  其实,即使今年无法“保”专业,高分考生也不必生气。“潜规则”表面上看对个别高分考生有利,但实际上是对全体高考生利益的侵害。如果想要获得一个“好专业”都需要“私下商谈”,那么“私下”里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只是“保个小专业”那么简单了。你以为自己分数高“谈”到了便宜,但可能会有分数比你低很多的人也能“靠私下谈”进入和你同样的班级,学习同样的“好专业”。

  所以,个别考生的暂时“小欢喜”可能是全体大样本的长期“大不公”。如果“私下谈”的“潜规则”盛行,那么如何保障高考的公平性呢?如何保障高招录取的权威和公正呢?

  不过,话说回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似乎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

  尽管教育部发了通知,明确规定了“不得……”,但只要没有专门的人随时监督他们的工作,就很难避免有些高校仍然我行我素,不遵守规定。就像有网友说的,某部管不了 XX 大,也管不了 XXX 大。所以,高分考生不必气馁,也不必失望,文件执行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但无论是否能“保”专业,每个考生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未来最想从事的事业,以及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