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产品经理职业规划规划的是啥

  我们总说职业规划,早年对于职业规划的定义更多是如何能够掌握更多知识和能力,让自己在职场晋升。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职业规划路径在发生偏移。大量的例子证明现在市场的不景气,能力已经不再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年龄成为更高优先级的判断准则。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你晋升到高层,还是可以不受年龄限制的。但我要说的是99%的人大多一辈子中层就是他们的极限了。而且高层的全日制工作属性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了。在这个时代高层的就业难度其实更高。

  前不久,央视点赞了所谓“共享员工”的内容,我们可以由此看到整个社会都在尝试朝着自由职业的方向聚焦。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归宿。

  PART 02

  职业规划路径

  职业规划在当前的时代不再关注所谓的完整职业规划,而更注重35岁前如何到达足够的副业积累能力。

  职业上升通道主要包括两类,35岁到达高层及35岁具备知识积累能力可以换赛道。

  当前时代下职业规划重点是为了解决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而不是为了上升多高了。多数人一辈子也就达到中等水平的高度了。所以积累程度到一定情况要学会改变思维了。

  一般情况每个人职业生涯主要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于目标和行动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区别,千万别用一样的思维去看待每个阶段的发展。

  职业生涯曲线

  职业生涯整体来看有三个阶段:

  工作第一年开始到第五年(有的同学发展势头稳定可以持续到第八年):职业生涯的摸索上升期。

  工作发展遇到瓶颈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年纪增大性价比到达瓶颈。职业前景开始有下滑趋势,但整体还算稳定

  职业生涯末期,可能伴随着某一次裁员或者调整或者裸辞,忽然发现就业不乐观(这个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在不同岗位职级)。人生需要进行二次抉择的时候。

  PART 03

  职业规划第一阶段 0-5年

  第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摸索

  刚毕业前5年,往往是不断选择的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同学来说,往往带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在这个阶段的同学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方向是否适合我?我感觉目前的公司没有发展潜力,想换个方向,但是能力上有限。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

  这个阶段的同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可塑性强,简单来说就是年轻。职场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包容度是最高的,所以这个阶段其实更多是学习如何去摸索。

  那么究竟需要摸索什么呢?主要有两点:向内摸索你自己的特质,向外摸索安身立命的技能树。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下什么叫向内和向外

  刚毕业的时候往往不一定能选到自己理想的行业或者工作内容,比如我经常见到有同学在咨询的时候问我,我现在负责的这个产品线我感觉没有太多发展,比如我负责的HR方向,或者其他的一个很小的模块。

  我想换个方向,但是在写简历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改,所以非常迷茫。

  这个时候我一般是会给同学给予现在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分析。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看的是两种东西,一个是工作内容偏向,一个是行业经验。

  面试或者筛选简历的基础逻辑

  你在工作早期学到的东西其实更重要的是找到这个特质,你适合什么属性的工作类型或者你能干什么样的工作类型,即被我称为工作基建。比如你做的是负责搭建一个业务平台,做业务交易。那么你负责的工作内容就是单据流的管理,所以理论上如果你这块足够熟悉的话,交易类单据流程相关的产品能力你都可以进行的。

  再比如你现在负责的供应链的,那么供应链都可以作为你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里面的关键是你是否已经理解了你负责这个大类底层的逻辑了。

  如果你已经明白比如单据一般运转的核心状态和关键场景,那么你就可以在简历或者是面试表达的时候说出来更多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简历不知道该咋写的原因。

  很多同学感觉自己负责的产品系统能力单薄,但简历上又写不出来东西,是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延伸你的工作内容。。相关上下游的东西你写了写不到点上。

  比如看下述这个简历,他写的就比较单薄,因为负责的内容看起来复杂而凌乱,抓不到重点,而且行业经验也无法体现出来。

  但这样的描写会减少你投石问路的机会,所以要通过对同类型的工作特征抽象来描述,从而增加打中的机会了。在现实过程中很多的同学都会写出类似的内容,看起来涵盖了方方面面,但实际就职位来看都是表面功夫,缺乏干货。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提炼了常见的一些分类的情况,每个分类下的产品设计能力是有相通的。

  产品溯源图谱

  上图就是我整理的部分产品溯源图谱,根据图谱可以找到你负责的产品能力所属的相关上下游分类和可以衍生、细化的产品能力。不同的类型衍生或者细化的程度也不一样。

  比如商业模式上衍生到更小的分支系统,理论上是不能直接在简历上往上游系统写的,比如你负责供应链,你不能说自己能做整个交易平台,你负责采购系统不能说你懂供应链,

  但是有些细化的子系统是可以通过日常学习适当回溯的,比如你负责订单系统,可以通过适当学习和了解完成履约系统的履历编写。

  从设计思路上来说都是具备相通思路的考量和运营机制。比如交易单据类的主要主要的产品设计能力是对单据状态的管理能力和节点的设计能力。

  如果你具备这样的设计经验和能力,就可以根据面试的公司所需研究相关类型的单据逻辑,进行一定程度的迁移。当然了,经验上来说确实是有缺失的,毕竟不是真正意义的实操,但如果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学习,应付面试和简历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每个人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细化后还需要根据图谱一对一进行详细分析,才能有效的定位你的产品工作基建。

  在当前这个阶段快速找到你向上发展的方向,如果当前基建不能满足你的诉求,抓紧更换。或者继续沿着你现有的基建向上衍生其他的产品分类。

  定性了工作基建方向以后,下一步要结合自身的长板,发挥长板效应。

  这个阶段需要快速定位你具备的能力和你的特质是什么,比如有的同学擅长语言表达,喜欢做沟通,沟通能力强,而负责的又是类似内容方向的一些中后台能力,那么就可以朝着ToB方向的对客方向,内容中台或者营销方向去走了。

  关于提炼的模型可以参考我总结的产品四件套模型来去判断你的未来方向。

  产品四件套模型

  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可以表露出来的能力总结为四个方面:

  思考能力: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核心技能,即逻辑性,认知等分析判断能力。这也是产品经理的主要价值技能。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作为软技能能力,对不少产品经理来说是短板能力。而有些从销售类转行到产品经理的则是他们的强项。这里面的表达不简单是外向能说。最重要的是阐述能力和说服能力

  规划:规划作为上层能力,在早期是不太需要的。不过随着你经验积累,规划能力会越来越重要,他里面隐含了很多方法论、项目管理、全盘统筹的能力,大多数的中高层都是具备这项能力的。

  数据追踪: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数据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同阶段对于数据追踪的要求不一样。随着发展数据追踪会演变成新的高阶技能,即商业指标的理解能力。

  不同方向在当前探索阶段都是可以勇于尝试的,按照你的诉求和情况可以按照上述几套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计划了。

  比如如果现在你从事的就是热门行业那我理解其实你保持即可,比如营销,比如供应链。如果是冷门行业则可以在这个阶段快速调整。

  从业方向分析:工作基建特征

  自身能力分析:产品四件套模型

  结合结合后找到自己的方向,一般根据从业方向,结合自身方向找到相对大的方向

  PART 04

  职业规划第二阶段 5-8年

  第二个阶段要开始尝试积累,建立护城河,关键词是积累

  产品经理走到最后能够剩下的其实就是一套或者几套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有可能是业界通用的一些方法,比如业务架构设计的模型,价值链的识别方法。甚至是包括很多课程班或者网站上各类文章里讲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五力模型,SWOT之类的,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方法论代表你对于识别问题或者商业的能力,能识别到哪一层,理解到哪一层,甚至是解决到哪一层。决定了你方法论的深浅。

  很多咨询过我的同学曾经问过方法论的事情,也跟我讲过他们自己的方法论。

  很多时候不少同学讲到的方法论更多是类似于套路的范畴。

  他能够解决固定某类场景的问题或者解决思路。比如订单拆单的思路,调度的思路等。但不能作为你判断业务和理解问题的底层逻辑。因为跳脱出这些场景就不在适配了。

  这个阶段的方法论一般是包括几层:场景套路>处理套路(处理某类问题底层步骤或者思路)>处理逻辑(代表获得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业务模式逻辑解读(从业务底层逻辑获取解决方案的思路,类似商业逻辑的思路,这里面也包括对数据的理解)

  所以可以看到方法论也是有进化路径的,而不是所谓有方法论就一定是统一水平的。方法论和方法论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方法论很多时候是划分5-8年左右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他会体现在你方方面面上,包括产品架构设计的合理性,沟通表达的准确性,面试时解题思路的逻辑性以及晋升达标时候的有效性等。

  对于方法论的学习和积累至少要到处理逻辑层面的方法论,比如之前我在一些产品大会上分享的产品架构三层模型就是类似这个层面的方法论。

  产品设计三层模型

  当然方法论本身也是可以持续升级的。如果在产品架构三层模型基础上增加业务模型构建的方法,就是完整的企业商业模式解读方法论了。

  企业商业模式解读模型

  方法论的沉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资源的积累。这里不仅仅是指人脉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垂直领域的研究。

  垂直领域的积累是你的保底,意味着无论在这个年龄阶段,你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就像过去古代练武的练家子一样。苦练十年除了基本的招式外,都有自己的一个杀手锏,这个就是你安身立命之本。

  而这个阶段的你不再会不停的调换方向了,更多需要稳定积累和输出。所以深挖是这个阶段的主题。

  比如你是研究供应链计划的,你是研究私域的,你是研究支付的等等。具备一定的护城河知识储备了。

  此外积累还包括对于跨域的结合。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深挖积累也不是单纯一味的闷头就学了。很多同学在这个阶段干了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同样的效果。

  这说明所有看起来市面上常见的或者身边其他大牛常见的东西,需要细扣,这个就像过去曲艺上师傅教徒弟,看起来说都是一样,但你的就是不如师傅的好听或者有意思。差别就在于理解的细节和使用的细节。

  不同的深挖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这里面要说明下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储备,简单来说构成商业运行模式的基础能力,这里面会包含对垂直领域产品、技术、方案、架构、运营、商业模式等方向的理解。

  另一方面的知识则是工具类型的,他更多是辅助基础能力进行完善的。比如现在比较大火的AI技术,他就是辅助这些基础能力的,再比如数字化能力,也是在基础能力上做的衍生或者包装整合。

  这部分更多是工具类型的知识,需要学习如何融合。他适配于绝大多数领域的知识进行结合。

  但是对于自己所属的基础知识和跨域上对知识的理解是你能力是否抗造的基础。

  很多同学一面试说自己做过的东西,但经不住细问和突发情况的问题。这就是不扎实的表现。

  关于如何把东西学扎实,也会用到前面咱们说的产品四件套模型,后续有机会我再深入写下这块的东西。

  定向深挖:底层逻辑深挖、业务架构分析、产品设计方法论沉淀

  行业经验积累:产品常见模型、业务指标理解、业务模式特点分析

  PART 05

  职业规划第三阶段 第二曲线周期

  第三个阶段 关键词是衍生

  上面提到了我们要积累深挖不仅仅是自己本职的知识,要联合跨域的一起理解学习。这个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我们在职业生涯第三阶段进行准备的。

  这个阶段开始就要开始琢磨如何从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即按业务或老板要求完成相应的结果到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从无到以后的结果。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有两类,一个是认知转变。一个是知识面的有序扩展。

  因为一般到这个阶段,年纪上大多都已经到了35以后。随着性价比的降低。要开始对自己未来进行第二曲线的规划。

  早年我曾经也跟不少朋友聊过这个事情,大多数人都被沉重的工作负担和中年琐碎的事务所纠缠,不能负重前行。当然不是他们吃不了苦,而是他们没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

  当年我开始写书的时候,我开始出外分享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羡慕和嘴上的启动。但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毕竟坚持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

  而当年坚持下来的朋友,多数都有了后招,甚至发展的比我好很多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第二曲线是第三阶段的重点。

  这个阶段重要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两个变化:认知转变和知识扩展。

  第二阶段大家需要尽量把自己方法论提升到最后一个阶段,这样有助于对商业上的一些理解。很多时候不少同学会认为对于在公司的数据分析,指标分析,业务的耳濡目染就是了解商业了。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

  对于商业更多是认知上变化和看问题的角度变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到一个事情第一反应不是要做什么,而是成本,收益。思考一个事情如何进行不再是机械的按步骤去分析,而是能够快速找到他关键的动作或者环节,一次打透。

  这些思维上的变化才是你能否进行第二曲线的关键。否则技能再多也是不行的。我见过不少高阶的开发同学一起讨论第二曲线时都是给出了高大上的解决方案和完善的产品设计思路。这典型都是技术思维或者打工思维。

  从商业角度开始做的东西就是一点强而不是全面开花。因为要考虑成本,考虑周期,考虑资金等等。

  这个阶段我也是在持续的摸索,也尝试过不少的方向,多少都有了一些收益和经验教训,后续找时间单独整理讲下吧。这个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楚的。

  作为职场的备份,第三阶段对每个人都是有必要的,无论大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为了能够谋取平衡,还是需要早日图谋,以备不时之需。

  PART 06

  最后,愿所有的好运都纷至沓来

  最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部编年史,看起来厚厚的篇章读起来都是转瞬即逝,为了能够书写绚烂的章节。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思考,谨慎决策,大胆前行。也希望我的一些职业经验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大家还有更多的问题,也欢迎留言或者加我微信进行沟通。

  后续我也会将文章中说到的一些方法汇编成课程,方便大家进行理解学习,希望对大家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