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第四期暨感恩特辑—揭“秘”生涯规划

  为了迎接母校六十周年华诞,校友会秘书处携手附中学记团推出了校友访谈系列文章,旨在分享附中杰出校友关于在母校学习往事,职业生涯,个人成长心得等话题,以激励启发年轻校友、在校同学以及其他公众号读者。衷心希望可以通过系列活动,增进附中校友社区的互动融合。

  — 以下为第四期访谈内容—

  因为春风,树叶绿了;

  因为细雨,大地醒了;

  因为阳光,世界暖了。

  2023年11月24日,正值西方感恩节,也是上外附中六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校友返校的好日子。怀揣着对于母校的感恩之心,校友会秘书处一行6位校友与学记团的小记者们开展了一场能量满满的对话,共同探讨生涯规划

  朱天一

  05届

  无涯投资 副总经理

  哈佛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学会应对高三的心理挑战”

  在他看来,在能够被哈佛录取这件事情上,他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这得益于上外附中的底蕴和口碑。他是上外附中毕业被哈佛录取的第八个学生。显然,在这之前,上外附中的口碑,之前入读的学长学姐所做出的表率,都让哈佛觉得上外附中出来的学生是有质量保证的。由此看来,这都归功于前人栽树,以及学校的良好口碑早已名声在外。

  尽管如此,他自述,上外附中一直藏龙卧虎,而他不是那个功课最好的。高三的学习压力让所有人的状态都是紧绷着一根弦,时刻准备即将到来的那场大考。这种情况下,争取保送名额和尝试出国之间的取舍、复习考试和准备申请之间的冲突,那种随之而来焦虑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也有过相当慌张、犹豫甚至煎熬的体验。但需要自己学会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心理上的挑战,并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之后,就要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去执行这个决定。战胜心理上的恐惧,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并坦然接受全力以赴之后的结果,无论好坏。这也许是我们进入大学之前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大学的录取结果并不决定人生的价值”

  千万不要拿申请的结果来定义自己的个人价值。以及千万不要盲目地遵从某种价值鄙视链,企图从中建立或寻找某种优越感。非常不幸的是,这种所谓的鄙视链客观存在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出现在学校,而且还会出现在几乎任何行业,甚至任何场合。但是,陷入鄙视链思维的人,往往非常需要依赖通过与外界的攀比,以及由别人给出的价值排序来评价自己的人生选择或所处的环境。这背后的根源其实是自己内心极大的自卑感和迷茫。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靠某种臆测出来的鄙视链来评判甚至定义自己人生价值的。所以,万一没进到理想的学校,不要拿这件事情去定义自己、打击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更不要陷入一种愤世嫉俗的状态。能够有理想的大学录取结果固然值得高兴,但这也只是一时之得。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

  “避免陷入宏大叙事”

  社会学家项飚有一个观点很符合今天的主题,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避免陷入一种宏大叙事,而更应该去关注个体的细节。所谓“避免陷入宏大叙事”,他(朱天一)认为在今天的语境中指的是譬如一味地追求进入名气最大的学府这样一种唯名校论的价值取向。但实际上,这些宏大叙事往往与个体有一定距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自身,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规划,让自己能够一直平和且持续有干劲地学习、生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所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而非世俗意义上名气最响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一所好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最重大的区别在于这所学校里的人。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知识性内容都可以从书本里甚至互联网上获得。而正因如此,去到一所好学校最不可替代的部分就在于那里的氛围以及塑造这种氛围的人群。除了教授/老师的影响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向身边的同学学习。这个群体对于个人的心灵和人格塑造是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但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等到要毕业的时候,人云亦云。要学会融入这样的群体并吸收其中的养分。找到最有认同感的那群朋友,发现他们身上发光的点,见贤思齐,不断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与这个群体一同成长。

  刘一帆

  07届

  iOne Capital 合伙人

  牛津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北京大学化学学士

  “在Peer Pressure的推动下前进”

  在高中毕业时,职业规划和专业选择成了许多同学头疼的问题,这一点不奇怪。毕竟在求学过程中,来自同伴的压力不断推动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追求什么。高中毕业后,无论是出国还是参加高考,亦或是读完本科再考研,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刻。然而,很多同学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沿着习惯的轨迹奔波。对此,刘学长给出的建议是:在某一个阶段,可以出去看一看,了解大家都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拓宽视野,然后再决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毕竟人生还很漫长,不必在意年轻时浪费一两年的光阴。刘学长还提到,不少分享自己一路求学工作经历的经验沟通都讲的是成功的故事,但实际上,90%的情况下,结果都是不如人所愿的。这时,如何克服面临的困难便很重要了。大学申请,看似是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一次决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只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决策之一。而在解决问题时,如何调整心态才是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有意义的过程。

  朱奕帆

  08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院长秘书、课程主理人

  圣母大学金融学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在读)

  “拥抱一切可能”

  从他个人的美高求学经历分享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学生初高中阶段出国留学往往在数理化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而作为非英语母语者,容易在英语写作、语言学、美国史、世界史等方面遇到挑战。学长亦在此向大家推荐了几本美国学生的经典必读课本:《1984》《Animal Farm》等。他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哪条路是错误的,当你做了一个看似不好的决定,其实未必,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朱学长强调,在校园及未来职场生活中,积累人脉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成功途径,在附中七年的青葱岁月所培养的同学情将伴随终身成长,优秀的校友资源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外附中作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摇篮,同学们走到世界舞台上要 be bold, be responsible, and be humble, 时刻心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在访谈的结尾,他热情邀请记者们在毕业后加入校友会,那里有一群非常有热情和靠谱的哥哥姐姐们,也需要更多新生力量加入。

  丁伊忱

  14届

  康泰纳仕创意编辑

  南加州大学硕士

  纽约时装学院本科

  “在高度控制中找到失控的乐趣和创意”

  丁学姐分享了一些关于留学美国的心得,她感谢纽约这座城市鼓励创造力(所带来)的时尚氛围。这使她深受感染,大大提升了她的审美选择,提高专业度。学姐分享了一个美国求学期间的故事:教授在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评分时,给所有学生的“审美”一栏都打了满分,教授认为每个人的审美都独一无二、值得被保护,不应当由他人进行评判。另一个故事则关于职业素养——在她高烧汇报时,她的教授要求她穿着正装礼服进行演讲,而在分享结束后,整个礼堂掌声雷动,表彰着她的专业与坚持。校友中有些人在哈佛、康奈尔等学术性大学成才,有些人在时尚、艺术这片领域,创造辉煌。

  学姐目前在工作中和PRADA、YSL、Armani、欧莱雅、兰蔻、卡地亚等时尚品牌和一线艺人有紧密合作。创意是AI无法替代的工作,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被重视和需要的。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只要勇往直前,就能在行业中独树一帜,学姐在上外附中的细分赛道头部稳步前行。

  说到自己的留学初衷,学姐表示,很少会有人在十几岁的年龄就规划好自己的未来,通常是被父母长辈引导,或受周围人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学姐鼓励大家:“每个人都能度过本以为过不去的那几天”,也要多在“高度控制中找到失控的乐趣和创意”,号召学弟学妹不畏挑战,保持创造力,积极面对人生!

  李想

  12届

  嘉御资本 高级投资经理

  卡内基梅陇大学硕士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本科

  “It's nothing”

  升学规划很难,一是它可能是你第一个自我驱动做出的主动的选择,并且在你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为你做出的这个选择负责任。但是如果高考考毕但发挥不佳,或是offer水准失常,很重要的一点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态面对。人生很长,如果回溯的话,会发现许许多多成功的企业家的学校都未曾耳闻。与其结果焦虑,不如把重心放在探索未知上,去多看看广阔的世界。

  “和谁在一起比去哪儿重要”

  不同的道路其实大同小异,国内和出国的最大区别可能是早早出国会赋能更多的道路选择,而在国内大学可以获得更深的根基和人脉关系网。如果从"人"的角度考虑,两者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我们更要早早明确,喜欢哪种风格的人,排斥什么类型的职业,会更偏爱怎样的工作性质,等等关于选择的问题。这会使我们的取舍更明确,从舍弃开始,反向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

  “致敬爱与自由”

  从一个freshman大学生,再到萌新打工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大胆地接受所有可能性(embrace preferences),而不是一味地对于热点问题趋之若鹜。所谓的热门产业,爆火专业,终究有冷却周期。很可能发生的是,大学时候报的热门专业,在找工作时就困难了。呼应一下"人际"的主题,如果拿不着主意,可以问问判断跟你相近的同伴,会在这个"人以群分"的世界找到更多共鸣。

  陈旭磊

  04届

  安斯泰来制药 合规总监

  德国曼海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本科

  “从心出发 顺其自然 勇于选择 笃定前行”

  生涯规划是一个很漫长的旅程,关乎学业、职业、事业。以终为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幸福丰盈的人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向内探索,找到自己内心的兴趣与热爱(我喜欢什么),挖掘自己的天赋才干(我擅长什么)结合能带给这个社会的价值,才能踏上属于每个人的那条独一无二且有意义的生涯道路。

  着眼当下同学们所面临的求学路径,无论是选择哪条路,在战术上建议大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扎实的基础,来迎接各种选拔挑战;但是在心理层面,希望大家可以尽量take it easy,没有必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从而影响自己的发挥。

  生涯刚刚启航,青春正好,作为年轻人,大家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去尝试、去体验,现在的试错成本还非常低,无需过于介意某一次的磕绊,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经历,更好地去探索未知的自己,尊重内在的节奏,找到启动的方向,注入全然的热情,愿大家都能保持好奇心与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圆满每个人的使命(calling)。

  左右滑动查看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虽是殊途,但亦同归。

  上外附中的基因已经融入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之中, 毕业后奔赴世界各地的校友们也在此刻回到祖国, 在附中重逢。

  访谈的尾声, 八楼窗外的云层镶上了银边—— “There is always silverlining behind the cloud”, 随着人生的经历愈加丰富,自我探索之后认定的道路也愈发清晰与坚定, 未来也必定更加意义非凡!让我们在致敬爱与自由的同时, 以附中为起点, 脱离宏大的叙事, 平和地、有干劲地去做我们感兴趣且擅长的事情吧。

  星星之火,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