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助力新高才下选择适合的科目——7选3或6选3

  每年,新高一家长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老师,我家孩子该选什么科目好?”

  有些家长说:孩子偏科;

  有些家长说:孩子每科成绩都差不多,怎么办;

  有些家长问:学考成绩对高考的影响;

  有些家长问:学考、选考的具体政策;

  ……

  有些家长甚至问:学校什么时候选科分班?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问学校。选科的具体时间还真的每个学校都不一样,连可以选的组合每个学校都一样。有的学校都可以选,以“走班”的方式;有些学校组合有限制,至于组合的数量也各有不同。

  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实行选科目,2014年起在浙江与上海试点。浙江省是“7选3”,上海是“6选3”,这几年从其他省的推行政策看来,“6选3”是主题(六门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

  而浙江“尴尬”地多了一门“技术”,所以今年还有传闻说技术可能会不列入选考范围,但至今没有正式的文件公布,而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浙江省新高考三年内改了两次,不可能四年内会改三次。所以要把“技术”拿出去,至少不是这两年的事。

  但也正因为其他省市没有“技术”这一门选科,对于浙江省的孩子来讲,因为全国各大本科院校的各个专业对科目的要求肯定会尽量避开“技术”,那么技术在组合中的地位会大大下降,这一点从2020年后会更明显。而相对的,对于专科专业来说,还是有较多的用处的。

  学考、选考的政策,不是这一节课程的重点,这节课的重点,我想讲的是:家长及学生们在面对“选科目”这一重要生涯决策时的误区;而怎样才是正确地理解政策、思考选科,科学地做出属于你自己的决策。

  选科的重要误区

  纵观这几年的新高考,家长们在考虑自己家孩子“选科目”时有一个“致命”的误区:就是从“宏观面”分析“大数据”,而不去考虑自家孩子的“微观面”,而且所谓这些“数据”从采集或来源的角度来讲还并不科学或准确。

  如果你有心细想,这种致命误区还经常出现在大多数人的任一决策中。这种“一维”的线性思维真的会害惨你。

  只要你能稍微去思考一下“大数据分析”这种东西是谁说的、谁用的,你就会明白你要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数据分析”。国家、政府、行业、或者是某些龙头企业,他们才需要去分析这些数据、使用这些数据做出宏观层面的调控决策。

  而,小到个人,这些外部的数据对你来讲提供了一些参考,以使你不会完全脱离现实;小到个人,你可以做的是如何在这些“大数据分析”中寻找到你所要的信息;小到个人,你需要的是“以人为本”地去考虑你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浙江省2018年的新高考政策调整后,有些专业如果没有某一门科目的选考,你根本没有机会报考。如物理之于机械、自动化、高分子、能源、计算机、建筑土木、电子电气;如化学、生物之于医学类专业;如历史之于汉语言文学;如地理之于地理科学;生物之于生物科学……

  而不是盲目地听从:“物理”有90%多的专业都可以报。好吧,就算你可以报,80个志愿你能报得了几个专业呢?就算“化学”有近90%的专业可以报,你今后不打算从事跟化学有关的专业或职业,你读个据说难度仅次于物理的科目干什么呢?

  所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的,宏观的大数据分析你要收集,学校层面对于选考的组合和规定你要了解,你更要去了解你自己的情况。

  科目选择的决策要点

  对学生个体而言,选科目也算得上是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决策,所以首先得要搞清楚,选科目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跟未来的生涯有产生什么关联。

  毫无疑问,大家都知道:

  选科目在升学中跟你能“选什么专业”和你能“考多少分数”有最为直接的关系。

  但是,“选科目”跟“能选什么专业”之间的关系,我需要重复强调的是——并不是看你选了某科目后有多少机率报考全国的专业数;而是考虑你选了这个科目后,你能不能报考你喜欢或想读的专业。

  而家长们做了错误的判断,原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家长和孩子根本不知道喜欢或想读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于是选择了自己知道的那个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考虑这个选科的问题,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讲,要同时考虑这样几个因素:

  一、从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角度出发。

  看看自己对哪些科目喜欢,哪些不喜欢;自己的优势适合哪些科目,哪些科目是自己的弱项;学习哪些课程让自己觉得有价值或有意义。

  你喜欢、有优势、或觉得有意义的,才会投入地学,而且能够相对轻松地学出好成绩。

  二、从未来要就读的专业方向与职业生涯的角度出发。

  如果你一心想当“程序员”,要读计算机专业,那么物理再难,你也要选;如果你有志于当“医生”,想要救死扶伤,那么化学、生物也是必选;如果你想当一名地理老师,那么地理也就是你的首选。

  而专业与职业之间又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学业规划的理念中,你要读什么专业完全取决于你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学习大多是为了职业的发展做准备。

  三、从自身的学科能力与分数成绩出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家长、学生们考虑的第一大因素。学科能力体现出来比较直接的是分数成绩(个别学生可能学科能力强,但应试技巧差一些)。

  我在这里提出两点参考建议:

  1、科目学习能力或成绩分数比较好,是不是真实的。因为这里会有假象,比较多的情况是学生在某门科目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另外一些科目没有花费时间,从而导致成绩的差异。

  2、有些学科,你并没有不喜欢,但是因为学业过程中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到了高中阶段,此门学科的能力也就是学习成绩没有办法提高的更好。这种情况也需要做出策略调整。

  四、结合外部的数据、信息,从而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

  提前规划“选科”有多重要

  2019届有一位高三家长,在高二的暑假考虑到志愿填报的需要,找我给孩子做学业规划咨询,选择专业方向,方便后续的升学报考。

  初见面时,她说:“杨老师,我这应该算是比较早的吧!我孩子高一的时候我就听你在群里讲课了,所以现在找你想让她早点进行学业规划,后面的志愿填报也交给你们了。”我说:“嗯,还可以,不算迟。”

  到了高三最后一个学期,随着学业规划咨询的进行,后来她跟我说:“杨老师,之前我还觉得找你们已经很早了,但现在我发现已经太迟了,孩子的选考科目的是有问题的,历史真的没有优势,孩子这么努力,成绩上不去,我看着也心疼。早知道应该从高一听你微课的时候就该进行学业规划了,当时可以规划一下科目选择!”

  这样的情况,每一届高三学生我都会遇到几个。

  新高考改革后的“选科目”,将是孩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的一次重要决策。

  如果错,错下去可能会是很多年;如果大方向对,就算还没有细定位,那今后有调整也会相对容易;如果方向适合且已较为具体,则将是孩子一生职业发展的良好奠基。

  原创: i木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