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生涯规划”

  如此变化

  ☟

  这几天偶尔看了几篇有关高考改革及高校自主招生的文章,感触颇深。

  一是语文的地位在逐渐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越来越重要;二是以前的211高校基本都已实施自主招生。

  学习语文最重要且最早开始的是---阅读。

  那“早”到什么时候呢?按理说应该早到“姥姥”家。

  我这么说也不全是玩笑话。姥姥爱阅读,往往会耳濡目染出一位爱阅读的妈妈,爱阅读的姥姥和妈妈又会带出一位爱阅读的宝宝。

  毕竟中国一半以上的孩子由老人帮着带,姥姥自然功不可没。

  是我们可大部分家庭可能不是书香门第,那何时培养孩子阅读最好呢?

  可以是这样的流程:

  怀孕前妈妈读

  ↓

  宝宝出生后家人给宝宝读

  ↓

  一岁后亲子共读

  ↓

  小学前喜爱读

  ↓

  上学后认真读

  ↓

  最后批判读

  当然也不尽然。鉴于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青春期前何时开始都不算晚。

  但是,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最好有家长的言传身教、陪伴、和坚持。

  高校自主招生的流程如下:

  3月左右高校发布招生简章

  ↓

  3月学生提交申请材料

  ↓

  4月高校审核学生材料

  ↓

  4月底前学校公布初审学生通过名单

  ↓

  5月高校公布考试安排及要求

  (考试确认、缴费、打印准考证等)

  ↓

  6月7日-8日学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

  6月10日-22日高校自主招生考核

  ↓

  高考出分前,高校确定并公示入选资格考生名单

  ↓

  高考出分后,考生填报志愿,高校公示录取名单并录取

  自主招生的大学会有志愿限制,很多名校只接受最多申请两个学校的学生。

  并且高考实施3﹢Χ,而Χ的选择,会跟你所要报考的专业相关,比如你想学计算机、车辆工程或自动化,那物理便是必考的,Χ之一便是物理。

  所以,报考大学比以前我们上大学复杂的多,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通过考试,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确要上的大学,确定要学的专业。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必须要早早的进行“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心”。

  家长要明确:

  我们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哪些方面?

  孩子要明确:

  我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我将来要在哪方面发展?

  我哪方面的能力更突出?

  我的能力更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

  “生涯规划”案例

  ☟

  我(lilyone)在上大学前,我的“生涯规划”,其实就是我妈对我的唯一规划--- 考大学。

  所以我大学前的人生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你或许会问,不是还有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可是我们连想都不要想的。

  在当时我们那儿人的眼里,音乐美术是有钱人家孩子学得,体育是学习差的学生才去专攻的。

  就是在我们现在看来最重要的“阅读”,在那时也仅限读教科书,其余一律被视为无用书,若去读便是不务正业,不是“好”学生。

  大学志愿是我自己决定的,对一直跟土地打交道的父母来说,他们觉得最好的专业是跟老师、医生和做官相关的专业,其余的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我由着自己的心思,报了最接地气的专业“土木工程”。

  只是这个专业太火,我的高考分相对又低,最后给调剂到当时刚刚兴起的“市场营销”专业了。

  想想吧,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脑子里都是实心的,上大学前从未走出过县城的小姑娘,居然去学21世纪初最“时髦”的“营销”,并在大学毕业后做了销售。

  是不是很想“呵呵哒”?

  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近十年的相关工作中,很多时候我都想“呵呵哒”。

  好在老骥伏枥,为时未晚。

  我总算开了窍,花时间对自我进行了探索,分析了自己的优势,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终确定了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

  我们家还有一个案例,Leo是大连海事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到目前为止他从事相关工作已经十多年了。

  然后,近几年他开始对律师行业感兴趣,还考出了司法资格证,这让他兴奋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

  因为他对自己未来的生涯充满了迷茫:继续干熟悉的?还是由着自己的兴趣?继续干这份收入相对可以的工作?还是重新进入新行业从零开始?

  我们两个都是在30多岁后,才进行“生涯”探索的,总感觉有点晚。

  我自己还好,因为是妈妈,名义上要养育孩子,心理上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并不大。

  Leo不一样啊,作为全家人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他若想做职业变化或职业变更,必然面临更大的压力。

  所以啊,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有这么一项调查

  ☟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

  3%:有自己清晰的长远目标

  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60%: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

  27%:没有目标

  25年后…

  那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精英、领袖;

  那10%是各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

  那60%,成为社会大众群体 成为社会大众群体,平凡地生活着 平凡地生活着;;

  那27%的人生活不如意,工作不稳定,抱怨社会不公平;

  很显然嘛!3%的人有了自己清晰的长远目标后,接下来的25年中,他们一直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持续努力,能不成为社会精英嘛!

  差距就是这么被拉开的…

  怎么办?还有救!

  ☟

  生涯规划就是要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然后把所有行为凝聚到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

  萨特说: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

  人的一生当中会遭逢到很多的生涯抉择:

  初中毕业便面临生涯抉择,选择报考高中、职专或就业;

  高中毕业面临上大学、选择专业或就业抉择;大学生活如何度过,也有很多选择;

  毕业后,又要面临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国深造等一连串的抉择;

  后面还有婚姻、买房、工作变动、养育孩子等等系列抉择。

  如何做出对当时的自己最恰当的决定,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做恰当的决定需要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自我;二是要了解职业(或社会环境)。

  了解自我主要包括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欲望、自己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自己对处理事务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等。

  了解自我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未进行自我探索。现在国家出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有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试、升学就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内容。

  认识自我从很小就开始了,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过去的你成就了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决定了未来的你。所以请慎重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抉择。

  了解职业相对于了解自我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或途径了解职业:

  1、被动接触:印刷数据;视听资料;系统性展览

  2、互动接触: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网络;人物专访;专家/家长/校友座谈;角色扮演

  3、主动接触:职业研习营;技艺训练;专业实习;建教结合;参观访问;生涯小跟班

  现在开始关注“生涯规划”还不晚,我们成不了那3%的精英领袖,我们可以努力去做那10%的成功人士!

  因为距离成功人士,我们只隔着一些“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