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自主招生如何助力“不拘一格降人才”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凡是涉及高考的话题,总是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心。最近,各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陆续公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自主招生终于揭开面纱,自然引发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2003年到今天,自主招生已走过十几年时间,它不是一个新事物,但可能并非所有人都了解。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高考之外再设这么一个考试?举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一些学科在统招录取时,考生报考意愿较弱,招到的学生往往是调剂录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选择换专业,要么只求毕业拿到文凭。而设置为自主招生专业,选拔真正的爱好者,不仅解决了招生难题,录取的学生也更有意愿在该领域继续深造。推而广之,那些或具有学科特长,或具有创新潜能,或符合学校特色办学需要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渠道脱颖而出。自主招生有助于打破高考的单一局限,承载的是“打破一考定终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好愿景。

  高考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为高考重要形式的自主招生,同样是风向标。近年来,自主招生灵活多样的选拔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的考试题目,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从“如何评价小孩登上舞台”“电商是否会打败实体店”,到《红楼梦》的文本解读、对四大文明古国的看法,从阿尔法狗、“一带一路”、魏则西事件,到“引力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少考题跳出书本与校园的小天地,引导学生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思考当下社会的热点,这是对学生知识积累、思辨能力、创新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学生能力拓展进行的有力引导。

  近几年来,自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报名人数连年增加,去年更是高达83.7万人次。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乱象也悄然滋生。比如,有的学校要求专利,买卖专利就成了“生意”;有的学校重视论文,各种代写论文、论文抄袭现象亦随之产生。去年8月,“四名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事件引发热议,虽然最后确认,“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但其中一名学生通过某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的论文,却被指认涉嫌抄袭,这也让自主招生备受质疑。本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人动起了“歪脑筋”。如何更好维护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成为人们的期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此次“史上最严”自主招生的出台。

  翻看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可以发现,多种“变化”都紧扣着人们的质疑,回应着人们的期待。比如,针对广受诟病的论文、专利造假现象,今年多数高校规定专利、论文等不再纳入报名条件;而报名门槛上,也有明显提升,认可的奖项类别大幅缩减,只有那些在权威性强、公信力高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者才有报名资格,这也就进一步压缩了弄虚作假、自我“包装”的空间;再比如,在降分优惠上,以往通过自主招生考核的学生,降分通常在20—60分不等,今年大多学校明确规定,降分幅度原则上不超过20分,自招人数也明显降低……种种举措,就是要扫清乱象,让自主招生真正回归其本质,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选才的高效通道,而非蒙混就能过关、投机就能取巧的“捷径”。

  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整,既体现出对以往问题的矫正,也能看到对未来教育方向的引领。比如,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普遍增加体质测试内容,一些学校还规定体测优秀者可给予额外降分。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专门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将体质测试纳入自主招生,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这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鲜明体现,也让素质教育的导向更加明显。而我们也期待,通过“做减法”趋于严格的自主招生,也能够通过“做加法”更好地实现人们对教育更公平、人才选拔方式更科学的心愿。

  1977年,高考恢复,那时候的高考,录取率只有5%,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天,高考录取率总体上已超过81%,更多人通过高考阔步走向了全新的人生。2001年以前,只有未婚且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人才能参加高考,如今,我们在高考考场上不时看到耄耋老人奋笔疾书、父子同场竞技的动人场景。从1977到2019,时间在变,高考改革的脚步也一直未停,但贯穿始终的目的没有改变,那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这正是:招生日趋严,公平是本源。改革在路上,只为助梦圆。

  (文|张凡)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