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助力大学生职业探索与就业选择

  大学生涯现状

  一个人进入大学后,从他对待自己的学业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态度与行为来看,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想法的学生”,一类是“乖学生”,另一类是“没想法的学生”。

  有想法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把握好中学期间的多种生涯决策时机,进行自我内在的探索与了解,收集专业和职业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又充分考虑现实因素,明确了大学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大方向。

  他们在进入丰富、宽松而自由的大学校园后,进一步了解大学的各种活动、升学机会、就业渠道,知道什么时候该尝试、什么事情该坚持、什么东西要放弃。

  “乖学生”,从字面意思上就好理解,就是只乖乖上课、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的学生。

  很多家长跟我聊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要向小学、初中、高中时一样认真读书,甚至要更认真。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纠正”家长的观念——到了大学里,“乖学生”未必有好的职业前途。

  在职业规划咨询当中,我遇到过太多的“乖学生”,他们真的是认真读书的,专业成绩也好,有时候还拿奖学金,手上有各种证。但是毕业之后的前几年,他们真的过得不好。

  他们通常是习惯了要好好读书,而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他们有些是喜欢自己的专业的,有些只是觉得专业不讨厌。

  他们在读书期间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进入职场后却发现,要么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完全是两回事,要么发现这个专业读读还不错,要真的每天面对这样的工作,根本没法接受。

  “没想法的学生”,指的就是人们口中整天就只会逃逃课、躺躺寝室、打打游戏、谈谈恋爱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参加学校活动“两眼一摸黑”,社会实践走走形式。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没学会,专业能力更是没有。

  进入社会后,再经历几次就业、工作的打击,久而久之,严重的还会散失了在学习与职业发展上的自我效能感,什么都干不好,将来养活自己可能都成问题。

  职场是现实的。在职场中,好的企业、好的单位都喜欢有“有想法的学生”,他们热爱学习,也更愿意去寻找资源,懂得自我调整。

  职场中其次欢迎是“乖学生”,至少顺从性高,有学习能力,也有上进心。只要给他合适的机会也极有可能走进到“有想法的”这一行列。

  所有的企业单位最不喜欢的是“没有想法的学生”,多招了一这样的一个员工,对企业来讲,不仅仅是没有好处,可能还是一项“负资产”。

  如果(或您的孩子)已经是第一种有想法的人,那么恭喜你,您已自带“发动机”,只是要懂得有时候让“发动机”休息一下,平衡生涯中的各种角色。当然,您还可以再多学一些生涯规划的方法与技巧,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是后两种,那该怎么办?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生涯规划怎样助力自己的大学生涯。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美国生涯大师舒伯在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在大学期间(也可以包含研究生或进入职场1~2年),一个人的生涯发展任务是要完成“职业偏好的特定化”,也就是要接受专业训练或进入就业市场,重视现实的考虑,企图在职业上实现自我概念,将一般性的原则转化特定的选择,并且尝试将职业的选择变成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发现不合适的,可以重次探索具体的过程,开创更多的学习过程,发展一个符合现实自我概念。

  以这些任务与发展规律作为指导,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需要做以下几件重要的事:

  一、重新评估你的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且适合的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大学以前明显地缺乏“一般生活体验”,更缺乏“职业启发活动”,大部分学生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的学业成绩上,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去体验职业,在家里更是连家务也很少做。

  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自我了解程度有限,对职业更是不了解。选大学的专业要么是父母的决定,要么是他人的建议,只有少部分是自己的决定。

  2016年时澎湃新闻有一则报道显示:69%的人在填志愿的时候不了解专业信息、58%的人只选学校不选专业,15%的学生被父母包办了高考志愿。

  随着这几年新高考教育改革的推进,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这个比例也许有所降低。但即便专业是你自主选择的,也都有可能出现误差:也许你在自我认知的时候出现了偏差,也许你在了解专业的时候只是掌握了一些信息、不了解实际学习的内容。

  所以,你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要重新进行自我了解,去评估这个专业是否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不是,那么要寻找机会转专业或者是辅修专业,如果没有机会,那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谋求其他方式去学习自己喜欢的领域的知识、寻找机会锻炼相应的能力。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园社团活动

  大学期间,有趣、好玩且又重要的应该是大一、大二时的各类社团活动。如果你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其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或任务),那么它对你来说极有可能是最锻炼人的、最有收获的、也是对职业影响深远的。

  每年高考志愿服务后的学生,进入大学,都会有几个因为加入社团的事情征询我的意见。

  如何判断哪个社会活动适合自己、对生涯发展更有帮助,我给出几条参考:

  1、是不是你喜欢的,想想就觉得有趣的;

  2、是不是对你的专业学习或者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

  3、活动中的一些事情对你的某些重要能力提升是有帮助的;

  4、这个社会的活动是不是丰富的,老社员们看起来是不是热情而有生机的;

  5、学校是不是重视这个社团,有没有一定的支持的。

  最后再提一条,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建议你可以多参加几个,任直觉选择,我的观点是“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三、把握好实习、兼职等与职业相关性很大的职业探索机会。

  实习一般是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有些专业是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机会,有些专业是学校统一给出时间、学生自己寻找实习机会。

  兼职则是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去从事的有一定报酬的非全职工作。

  对于实习与兼职,最重要的是明确目的,获得结果。

  这个目的就是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了解职业的具体内容、具体工作任务、具体的要求,以及薪酬、办公环境、行业发展等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你就更清楚这个职业未来愿不愿意做、能不能做。

  如果职业的内容、任务、要求你都觉得满意,那么你在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会更加注重自我提升,以达到更高的职位的需求;如果你不满意,那还有机会去调整自己的方向,重新探索。

  也有一些学生会利用实习与兼职的机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就业。

  职业定位,你的职业生涯的“起跑点”

  大学生涯,最理想的是你能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锻炼,开始形成你的“职业定位”。

  一个有职业定位的人,他的人生是有方向的,

  一个没有职业定位的人,他通常“随波逐流”;

  一个有职业定位的人,方向是自主掌握的,

  一个没有职业定位的人,方向被他人控制;

  一个有职业定位的人,人生是灵活自由的,

  一个没有职业定位的人,人生是处处受限的。

  而如何形成你的“职业定位”呢?

  需要你一边了解自己、一边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你对自我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深入,然后再继续参加一些活动。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或寻找专业的生涯规划师给你提供咨询与指导。

  只有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要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对自己的资质、能力、偏好进行客观的评价。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除了要有意识,了解这个阶段职业探索的重要性,还要有对的方法与有效的方式,以使得这些努力都为你的就业选择做好准备。

  原创: i木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