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新高考改革方案落地 | 与浙江、上海有明显差异

  新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第一批改革试点省份浙江、上海,2014年开启新高考改革。

  第二批改革省份北京、天津、山东、海南,2017年加入新高考。

  第三批改革省份湖南、重庆、广东、河北、福建、辽宁、江苏、湖北,2018年加入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是必然趋势,初期探索肯定有坎坷,阻力也一定很大,但是方向不会变。

  各位家长需要积极了解本省新高考的相关政策,积极学习已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之经验,少抱怨,多思考,不偏激,多适应。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总结如下:

  1.选科采用“3+1+2”,“不分文理”,实际上,物理和历史成为了区分方向的学科;

  2.“3+1”部分,实考分计入高考总成绩,“物理/历史”2选1;“+2”选考部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选2,按等级赋分;

  3.合格性考试为“合格制”,不计入高考总分,类似“会考”;

  4.选考部分,仅考一次,高考后进行;

  5.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分物理、历史两类招生。

  对比前两批改革省份的新高考政策,本批次进行新高考改革的八个省份,其新高考政策汇集了前两批改革的有益经验,也更贴合本地区教学实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应考。

  以下为具体分析。

  ◆ ◆ ◆

  科目选择与高考总分计算

  本批次新高考改革方案省份,在选科模式上统一选择了“3+1+2”。

  一、选科模式

  所谓“3+1+2”:

  ① “3”全国统考,“语文/数学/英语”大三门;

  ② “1”选择考,“物理/历史”2选1;

  ③ “2”选择考,“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选2;

  ④ 选择考,限考一次;

  ⑤ 共12种选科类型,选科并不困难。

  不同于浙江、上海“3+3”的选科模式,“3+1+2”的模式,吸取了此前改革省份在科目选择上的经验。

  总结三点:

  1.将物理/历史纳入考生必须选择的科目范围内,直接避免了考生回避物理导致选择人数下降的问题;同时配套以物理/历史两类招生类型,使得考生的科目选择直接与高校招生专业联系起来,也避免了由于选科不当,致使专业选择十分有限的困境。

  根据此前改革地区的经验,结合学科之间知识结构的相关性、高校综评招生的科目要求与专业选择自由度,多数同学仍会选择“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的科目组合。

  2.选择考限考一次,也避免了浙江考两次带来的“田忌赛马”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备考压力。

  3.“3+1+2”的选科模式,选科并不困难,或许很多学生对某一科目极力逃避,但学习上的困难,总归是要去面对、要去克服的。

  整体而言,无论是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还是当地教学实际角度,“3+1+2”的选科模式都是更加合理的。

  二、高考总分计算

  “3+1+2”的选科模式下,高考总分的计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发生在两个方面:原始分与赋分制。

  ①高考总分:750分=550原始分+200赋分。

  ②按照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满分450分)、选考科目2选1 “物理/历史”(各100分,满分100分)。

  ③按赋分计入高考总分:选考科目4选2“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各100分,满分200分)。

  ④“赋分制”:2门选考的赋分计算方式。

  ⑤“合格制”:合格性考试采用“合格制”,仅记为“合格/不合格”,不计入高考总分。

  总结三点:

  1.按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的科目增加为4门,选考科目“物理/历史”2选1,并按照原始分数计入高考成绩,既在高考原始分层面增加了区别度,也在选科层面人为强调了4门科目的重要性。

  2.选考科目4选2,采用“赋分制”,从30分往上,分分有差异。

  在这种赋分制下,实考和赋分已经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先根据实考分的排名,将学生划在不同的等级中,然后再进行分分对应的转化。这种赋分方法,也只是消除了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差异,但不影响实考分。

  这一方面使赋分更加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上海、浙江、北京、天津赋分导致的顶尖学生区分度不足的问题。

  (图片为重庆新高考的具体赋分形式)

  赋分计算公式,以重庆新高考改革方案所示图例为参考:

  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X1,X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Y表示原始分;

  X表示转换分。

  (图片源自重庆新高考改革方案示例)

  如果一位同学的政治成绩实考分为81分,运用公式,四舍五入取整后,该同学思想政治学科转换分为:84分。

  3.合格性考试采用“合格制”,成绩不计入高考,这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

  根据此前的改革,浙江的合格性考试按赋分等级(前15%给A),导致学生必须在不选的科目上也要花费足够多的时间、精力,给学生带来了比较沉重的负担。

  三、选择考时间安排

  选择考,统一安排在高三6月高考后进行,成绩仅当年有效。

  在此前的改革中,出现了选择考可在高考前进行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进度“前紧后松”的局面。而浙江考生的多次考试,更是在一定范围内催生了“田忌赛马”的现象,加重了考生备考压力。

  将选择考统一安排在高考后,是本批次新高考改革省份吸取经验后给出的合理解决方案,这更符合改革省份的教学实际,也能让考生更加从容应考。

  ◆ ◆ ◆

  招生录取机制

  与新高考配套进行的,是综合评价招生与多元录取机制。

  第三批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虽在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及,高考录取将以“两依据一参考”为标准,但方案并未对高校具体的综合评价招生做出相关说明。

  参考以往沪、浙两地新高考情况,由于赋分制难以拉开高分段同学间的差距,综合评价由清北,扩展到清北复浙交科等顶尖高校,是必然的。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通过“综合分=高考折算分+校测折算分”的形式,高考的750分折合为50~70分,再加上高校自主考核的30~40分,重新排队录取。这样的招生方式,成了顶尖名校、新高考改革地区本地高校招生录取的主流方式。

  但是在本批次改革省份的赋分制下,每一个原始分都对应一个赋分,这就意味着分分都对应、分分都不同。即使是最顶尖的高分段考生,其赋分仍然存在差距;再加上实考分科目增至4门,所以最终的高考分数,不会像浙江、上海一样高分拉不开差距。

  可见,重视裸考,是本批次改革省份政策的核心之一。

  当然,赋分制下,学生的高考总分几乎都被拉高了也是事实。

  因此,即使分分有差异,要单纯以裸考分数完全区别开最顶尖同学间的差距,仍是不现实的。这部分最顶尖的同学,还是需要重视顶级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

  具体的招生录取机制如下:

  一、录取原则:“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依据全国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二、招生方式:按选考物理、历史分类招生

  分类招生、分别划线、分别投档录取

  三、志愿填报:“专业(类)+院校

  ①志愿单位,由传统的“学校”,转变为“专业(类)+学校”;

  ②1志愿=1招生专业(类)+1所院校,可填报若干志愿单位;

  ③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统一录取模式;

  ④不再设置专业调剂志愿。

  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了专业或专业类,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选择志愿为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其满意度相比传统模式会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录取的考生因其专业意愿表达明确、充分,选拔满意度和培养契合度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总结两点:

  1.本批次新高考改革省份,实考分科目增至4门;赋分制下分分有差异,每一个原始分都对应一个赋分。因此,最终的高考分数,不会像浙江、上海一样高分拉不开差距。

  重视裸考,是本批次改革省份政策的核心之一。

  2.即使在这样的赋分制下,分分有差异,但是要在被赋分制整体抬高了的高考分数中,单纯以裸考分数完全区别开最顶尖同学间的差距,仍是不现实的。

  所以,这部分最顶尖的同学,还是需要重视顶级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

  ◆ ◆ ◆

  结语:高校的选拔标准并未改变

  新高考改革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期,政策已愈发清晰明确。

  “3+1+2”选科模式,“物理/历史”2选1,“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选2,合格性考试采取“合格制”,选考限一次且在高考后统一进行等等,本次新高考改革方案几乎汇集了前两批改革省份的所有有益经验,是很合理、很公平的政策。

  但无论改革如何进行,高校的选拔标准其实并未发生改变。在原有的高考体制下,对于高考分数无法区别的高分段考生,在全国范围内,有博雅、领军计划进行选拔考核,所以对于非竞赛的顶尖学生来说,博雅、领军是其进入清北的主要通道。

  本批次新高考改革方案,实考分科目增加,且赋分制下,分分有差异,重视裸考则成了本次改革的核心之一。

  但是赋分制抬高整体高考分值也是不争的事实,要单纯以裸考分数完全区别开最顶尖同学间的差距,仍是不现实的。这部分最顶尖的同学,还是需要重视顶级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

  对于这部分仍需参加高校综评招生的顶尖同学而言,必须适应高校校测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更高要求。

  因此,冲击顶尖高校的学生,想要把握住各种考核机会,系统掌握相关自招综评知识、进行学科深度拓展,是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