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次子刘允若,从小就饱受艰辛,留学叛逆,好在改正为国贡献

  刘少奇次子刘允若,从小就饱受艰辛,留学叛逆,好在改正为国贡献

  作者:盐选历史

  刘允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波折。他曾经在苏联留学,却因为专业和兴趣的矛盾,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曾经用自己的身体来抗议,却最终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为祖国航空事业做出了贡献。

  刘允若是刘少奇的次子,从小就饱受艰辛。他的母亲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英勇牺牲,他与父亲失去了联系,只能靠自己艰难生存。他曾经做过学徒,卖过报纸,流浪街头,乞讨捡破烂。直到1946年,周总理才在江苏农村找到了他,把他送到了延安,让他与刘少奇团聚。刘少奇对这个久别重逢的儿子倍加爱护,但也严格要求他的学习和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批人才来建设社会主义。党和国家派出了一些优秀青年去苏联留学,刘允若也是其中之一。刘允若有文学天赋,也有扎实的学习基础。但是根据国家的需要,他被安排学习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一开始,刘允若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和痛苦。他觉得自己的天赋被埋没了,他想学习文学或新闻专业。于是他向组织提出了转系的申请。

  组织收到他的申请后,并没有轻易答应。他们认为刘允若可能因为年轻气盛,思想不成熟,并没有真正理解国家和集体的需要。他们决定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刘允若改变看法。同时考虑到刘少奇身为副主席的忙碌和重要性,就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刘少奇。

  可是组织的思想工作并没有起到效果,刘允若仍然坚持要求转系,并且给父亲写了几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刘少奇收到信后,非常失望和生气。他觉得儿子有些任性和不懂事,就给儿子回了一封长信,信中教育儿子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和批评,并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和兴趣。

  然而,即使是父亲的长信也没有改变刘允若的想法。他没有听从父亲和组织的意见,反而用自己的身体来抗议。他故意让自己生病住院,在休养期间也没有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后来,他又给父亲写信抱怨组织不同意他转系,并且说自己越来越厌恶自己的专业。

  刘少奇收到这封信后,非常失望和生气。他觉得儿子思想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就与组织联系,请他们帮助教育儿子。他又给儿子写了三封信,信中严厉地批评儿子的错误,并且要求儿子必须摒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他告诉儿子,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位置。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刘少奇为儿子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你应该下决心成为这样的一种人,决心改造自己,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你将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毫不留情地指责儿子:“你一贯的错误,就是你在劳动人民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根据你的来信看,你这个毛病不仅未改,而且还有了发展”,要求他立即向组织声明错误并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改正。

  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如果他转系不可能,或者没有必要,而他又不愿意继续学习在学的专业,那就请大使馆的党组织考虑是否令其退学回国。经过党组织和父亲的帮助和教育,刘允若终于醒悟过来,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服从了组织的安排,继续学习飞机制造专业。学成归国后,他为祖国航空事业做出了贡献。

  刘允若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个人意愿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道路上,我们才能书写出伟大的历史篇章。当我们怀揣着家国情怀,不畏风雨,不惧挑战,我们便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刘允若一样,放飞志向,奋力扬帆,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贡献我们的一份光芒与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