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知名谋臣排行:诸葛亮为何仅排第六,看看前五名是谁就明白了

  三国知名谋臣排行:诸葛亮为何仅排第六,看看前五名是谁就明白了

  作者:史为今用

  前言

  一场乱世,一个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东汉衰落,曹操进军关中,割据北方。孙家据江东,刘备据益州,三足鼎立,成为这个乱世的定局。

  谁能够在这风云变幻、诡谲多变的局势中站稳脚跟?这除了兵强马壮,更需要一帮谋士出谋划策,推动战局。不少谋士脱颖而出,在三国鼎立中功不可没。

  综观三国谋臣,诸葛亮的名声无疑最大。但在真正的智囊中,诸葛亮仅排第六,前五名是贾诩、荀彧、郭嘉、鲁肃和法正。他们的谋略成就超越诸葛亮,奠定了各自势力的基业。

  贾诩:智商天赋悟大势 逆转局面成就曹魏

  蜀汉的诸葛亮被民间传为神一般的人物,其智慧无人可比。但要论真正的智商天赋,恐怕非曹魏谋士贾诩莫属。

  贾诩生于东汉末年大乱之世,原本追随董卓,不过董卓没掌权多久就被杀。贾诩对此早有预感,他看出董卓轻佻自大,难以镇压住乱世。不过贾诩还是暂时投靠董卓,等待时机。

  董卓被杀后,贾诩很快投奔张绣。张绣见贾诩聪明过人,对他极为倚重。两人经常长谈到深夜,讨论天下形势。

  张绣问道:“如今天下已乱,你认为我张绣可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贾诩沉吟片刻,斟酌用词道:“若要评说可能,张将军您毕竟实力不足。但机遇之门尚未关闭,仍可观望形势变化。”

  张绣叹道:“你说得不错,我张绣当自知之明。你我何不联手,看看这乱世中能否开创一番新天地?”

  贾诩笑着应允下来,心中却早已看清张绣难成大器。他只是暂居张绣帐下,等待更好的主公出现。

  曹操南征之时,贾诩建议张绣固守不出战。张绣仍然一意孤行,结果大败而归。贾诩马上改口,说可以趁曹军疲惫之时追击。张绣一举大胜,生擒曹操。

  曹操求和释放后,贾诩再度建议张绣尽快与曹操讲和。因为他看出,天下大势已明,曹操定会称帝,不如早投靠,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张绣犹豫不决,问贾诩:“我们已经擒得曹操,实力强过对方,为何还要低头讲和?”

  贾诩耐心分析道:“曹操胆识过人,志向远大,此人必成大事。张将军实力有限,难望天下。不如顺应大势,早日归降曹操,或可得重用之机。倘若再战,只会兵败身死。”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他和贾诩一起归顺曹操,果然受到曹操重用。贾诩成为曹操帐下大谋士,张绣也官复原职。

  曹操在立太子问题上征求贾诩意见时,贾诩只说了一句“袁绍和刘表”。曹操立刻会意,他赞叹贾诩早已洞悉自己的顾虑。曹操遂放弃废长立幼的打算,确立了曹丕为太子。

  然而好景不长,曹丕篡位夺权后,贾诩竟被贬为庶人。曹丕开始疑神疑鬼,生怕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

  “大人,您与曹操关系匪浅,怎能容忍曹丕此般无礼!”有人劝贾诩出山起事。

  贾诩摇头道:“天下形势已定,覆水难收。我安于现状便好,何必再生事端!”

  见贾诩坦然处之,曹丕也就不再为难。贾诩晚年隐居乡野,潇洒度过余生。虽遭贬抑,他的智计已成就曹魏鼎盛基业。

  贾诩见微知著,洞察大势。他轻易看穿人心,接连出谋划策,迅速逆转局面。正是有他在,曹操才得以一统北方,奠定魏国根基。

  法正:稳扎稳打立国根基

  与贾诩相比,蜀汉谋士法正则更注重稳扎稳打。他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战功,而是着眼于长远利益。

  刘备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法正便建议刘备向西取益州。他认为新野毗邻长江,太过暴露,不如深入西部的益州立国。

  刘备起初犹豫不决,觉得离开江东太远了些。法正耐心劝说道:“新野靠近孙权势力范围,难以立足。倘若西取益州,可以避开战火,稳扎稳打,扶持自己的力量。”

  刘备终于同意了法正的看法。于是他带领部众百里开外,进入西部益州地界。

  占据益州后,法正大力整顿吏治,确立法制,削减益州豪强的权力,使刘备占领的蜀地能够安定下来。他明确告诫,莫要妄图短期内越过大江,否则必遭失败。

  当刘备听从诸葛亮意见,要取荆州时,法正再次反对。他认为这会触动孙权的核心利益,必然会全力反击。取荆州势成水火。

  法正提出的主张是取汉中。法正认为,汉中背靠巴蜀,易守难攻。取汉中可以避开与孙吴正面冲突,也能巩固西部根据地。

  217年,刘备听从法正计策,出兵攻取汉中。此举奠定了蜀汉的立国基础,也使蜀汉得以在三国鼎立中苟延残喘几十年。法正稳扎稳打的谋略,成就了蜀国的根基。

  然而法正并没有因功臣地位而沾沾自喜。他仍然谦和低调,日理万机,继续以审慎谋略辅助蜀汉。

  有次朝议后,法正独自留在殿内,刘备上前拍他肩膀道:“老师,汉中之战您出谋划策,功不可没。朕想封您为宰相,以示嘉奖。”

  法正抱拳道:“臣谢主公厚爱,但微臣无此才能。汉中一役臣仅尽绵薄之力,幸运得主公听从。望陛下用人唯贤,臣安分守己便是。”

  刘备叹道:“法正老师谦逊仁厚,正是我刘备的楷模。朕天天学习老师的做人处世之道,否则怎能成就大事呢?”

  法正稳重涵养、缜密谋略,助刘备稳固蜀汉根基。他不图虚名,只求实效,成就蜀国在三足鼎立中的一方立足之地。

  荀彧:军争谋略 奠定曹魏基业

  而在曹魏,同样也有一位谋士——荀彧,用他稳妥的谋略,帮助曹操建立起北方强国的基业。

  荀彧原本追随北方大族袁绍,后明眼看穿袁绍难成大事,转而追随曹操。

  “荀公子,我袁本初实力强大,定能称王称帝,你何故反投曹操?”袁绍问他。

  荀彧沉声道:“袁将军任人唯亲,难成大事。曹操用人唯贤,必能称王称帝。晚辈不财,难助袁将军完成伟业,还望谅解。”

  袁绍勃然大怒,当场遣退荀彧。荀彧只得离开袁绍,加入曹操麾下。

  荀彧对曹操用人唯贤的作为十分欣赏。他见曹操雄心壮志,便向曹操献计:在名义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则掌控朝政大权。

  曹操接纳了荀彧的建议。在曹操名义上侍奉天子的同时,荀彧作为军师,与曹操的征伐计谋配合天衣无缝。

  两人先后击败吕布、袁绍,使曹操实力大增。当最终与孙刘双方决战之时,荀彧对曹操说:“应以防守为主,持久战消耗敌军实力。然后我军主力出其不意攻下江陵,直取荆州。”

  曹操准确执行了荀彧的计策。在赤壁之战中,他抱住守势,然后由张辽突袭江陵。最终迫使刘备放弃荆州撤退。

  可以说,正是有了荀彧周详的军事谋略,曹操才能在三国竞争中占尽先机,夺得北方霸主之位。荀彧稳重冷静的用兵之道,奠定了曹魏在三国中的优势地位。

  郭嘉:军谋良策 扫平障碍

  而在曹操麾下,还有一位名叫郭嘉的谋士。他出谋划策,为曹操扫清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郭嘉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就洞察天下大势,预见乱世将至。因此他四处结交人才,投靠有作为之人。

  曹操想要消灭当时强大的吕布军,却久攻不下对方根据地下邳城。郭嘉进言曹操,设下疑兵之计,终于大破吕布。

  几年后,曹操与袁绍开战。双方在官渡僵持不下。郭嘉分析道:“虽然目前袁绍军强大,但其粮草运输存在漏洞,我军可断其粮道,持久作战,必可获胜。”

  曹操采用了郭嘉的策略,在官渡击败袁绍,终于一统北方。

  可以说,每当曹操遇到强敌,都是郭嘉出谋划策,使曹操能够迎难而上,扫清障碍,终成帝业。

  郭嘉作为军师,不仅谋略高明,而且治军有方。他协助曹操排除万难,称王称帝。虽英年早逝,但他的军谋对曹操业绩卓著。

  鲁肃:外交谋略 稳固孙吴盟友

  除了军事谋略,外交手腕也至关重要。这方面东吴的谋士鲁肃可谓大放异彩。

  原本,孙刘联盟的建立让许多人有所顾虑。但鲁肃运用外交手段,化解东吴武将的疑虑,使联盟关系得到巩固。

  “鲁兄,你可认为刘备真诚与吴结好?”吴国重臣甘宁问道。

  “刘备势单力薄,正需要借助孙权的力量。我看他暂时不会背叛联盟。”鲁肃分析道。

  甘宁仍有疑虑:“孙权与刘备实力悬殊太大,刘备必然难显诚意。”

  鲁肃笑道:“正因为如此,我们任由刘备自绊脚跟。一旦他有反目的迹象,我们随时可以抛弃他。借刀杀人,此计为上。”

  甘宁听后大悟,由衷赞叹鲁肃谋略高明。

  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成功击退曹操的进攻。鲁肃继续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双方关系。

  “主公,眼下应趁胜追击,直取荆州!”有人主战。

  “不可。我们只消保江南即可。人心散乱,荆州易得,追击无益。”鲁肃建议道。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不仅与蜀汉保持良好关系,还避免两军消耗过大。

  可以说,鲁肃用他高明的外交手腕,稳定了东吴的国策,也巩固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地位。没有鲁肃,就没有稳固的孙刘联盟,也就无从打败曹军。

  智囊辈出 助三国成就基业

  贾诩、荀彧、郭嘉、法正、鲁肃,五人都是当世第一流的谋士。虽然他们鲜为后人熟知,但正是他们出谋划策,使三国各势力能在动荡局势中站稳脚跟,奠定基业。

  其中,贾诩和荀彧以军事谋略助曹操夺取北方霸主地位;郭嘉军谋神机,使曹军无往不胜;法正稳固了蜀汉的西部根据地;鲁肃巧妙运用外交手段,稳定东吴国势。

  可以说,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离不开谋士的精明领导和谋略布局。虽然三国最终还是没能避免灭亡命运,但有了这些智囊辈出的谋士坐镇,三国势力才能在乱世中暂时碌碌崛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的一页。

  结语

  后世称颂诸葛亮的同时,也应看到三国时期还有众多出色谋士。正是有了他们的稳妥布局,三国这场传奇才得以上演,成为千古佳话。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