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一个与教育拔河的独行者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在提到教育时,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疑问。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来说,不仅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的答案,还得解决“作为教师,怎么让教育变得更好?”这个问题。而现在的很多名师、专家,要么聚焦于课程理论,要么专注应试技巧,以上两个问题在他们的文章和讲座中很难找到答案。

  杨林柯老师的新著《与教育拔河》就是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的。在这部书中,他反思教育现实,叩问教育问题,直陈自我突围的心路历程。在这本书中,看不到任何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为教育刻意的辩护看不到那些自证高明的所谓成功案例,也没有那些貌似深奥实则没什么用的这理论那模式。有的是他对各种社会现实、教育问题的深思,以及自己的突围、超越之道。

  杨老师也自觉远离外在赋予的价值和定义,他清醒地认识到国人身上的依附性人格,意识到“胡萝卜”和“大棒”一样都是驯化的工具,他抨击“大棒”,也拒绝“胡萝卜”的诱惑,清醒自觉地选择“桀立于世”。他和很多有教育理想的基层教师一样憋屈、苦闷、彷徨、无奈,而又不得不单枪匹马寻找出路,进行突围。他拿着两支笔,一支笔向外,对着社会和教育的问题发声,一支笔对准自己,思考自己,解剖自己。

  古人云“四十不惑”,杨老师说自己真正的读书、思考和写作是在四十岁才开始的,十来年过去,现已出版两部专著(另一部是《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钱理群称赞为基础教育领域“自觉自愿的改革者”。

  他的路应该是大多数普通教师应该走的路,不是成为“飞来飞去”的名师,不是成为领导,因为教师中的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也只能是少数。

  教师应放下名利的包袱,不为名利所累,也就不会被名利遮蔽,去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呢?

  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

  社会的问题,除了制度、经济和文化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观念问题。教师应先摘掉外界给予的假面,努力撑起自我心灵的空间,驱散心灵的雾霾。

  不要因为现实惨淡而自我颓废,现实不会因之改变,还会消损了自我的心志。杨老师说,悲观但不消极,积极做事,为更好的未来思考、行动,为明天培育人才,做好准备。

  教师的自我成长包含着内、外两部分,内生长是自我精神的成长,外生长是自我的专业成长。

  在内生长方面,要确立自我精神坐标,放大自己的格局。不必等候炬火,也等不来炬火。期望圣主贤君振臂一呼,社会风气因之改变,其实质还是奴性思维。一个呼唤英雄的社会,一定不是一个好社会,呼唤教育英雄,实则是教育的悲哀。真正能够重建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够真正让自我价值实现的也只有自己。要“选择向内发展,改变自己”,“建设自己,就是建设这个国家;改造自己,也是在改造这个世界;推动自己,就是在推动这个社会”。

  在外生长方面,要自我建构专业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推动教育,要先向内开掘,从改变自己、推动自己开始,把读书、思考、写作、教育进行有机统一,让自己成为自我充盈的精神实体。社会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教育也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去做的,推动了自己,就推动了教育。

  其次,要做减法。

  我们的教育有不断在做加法,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到头来,面团越和越大,面条没做成,包子也没做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事情却越来越繁杂。

  别的国家大学才学的东西,我们高中就学,以前高中才学的东西,现在初中就学;初中学的东西,小学就得学。而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有意识去做减法,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少一些严厉,多一些换位思考,自己要做一个温和明亮的人。

  当然,繁杂的工作也让老师身心俱疲,这时教师也要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减法。不要在那些没有价值的事上,太在意,花费太多时间。一定要明白有时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少做没意义的事,才有时间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第三,要强大自我的身心。

  在书中杨老师详细介绍了2012年轰动全国的“万言书”事件的来龙去脉,读来惊心动魄,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要与整个“集团”拔河,还要获胜,没有强大的内心是做不到的。

  在“万言书”事件之后,2015年、2019年先后又因有人举报而被停课,直至被安排到学校图书室工作,不得不告别讲台。

  而杨老师的内心真的很强大,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反而越挫越坚,依然坚持思考、阅读和写作,不能再给学生上课,那就用笔继续和教育拔河,和他聊天,令人由衷感叹其博闻强识,思维敏捷缜密,语言风趣幽默。

  杨老师身体很好,典型的苏东坡所说的“关西大汉”,他长得很像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将军俑,大高个,身材魁梧,国字脸,目光坚毅。他也常给我讲,要利用假期,到远方去看看,开阔视野,也有益身心。他说自己面对不公正的遭遇,也曾抑郁,后来到了高山大河,顿时豁然开朗,河流九曲十八弯,尽管有时看起来似乎倒退了,但最终都汇入了大海,这和人类的历史何其相像,虽然理想总为现实让路,但人类社会毕竟在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第四,要把小事做好、做实。

  教育生活是由一件件具体的小事组成的,要做好教育,就得认真对待这些小事,用心、用力把这些小事做好做实。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德育这两部分,做好教育也就意味着要把课上好,把德育工作做实。

  好的语文课,不仅要应试,还要有深度和广度。在书中,我们能看到,杨老师的课堂的容量很大,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在他的语文课上,引进的多媒体素材包罗万象,点评分析时事新闻鞭辟入里,文学掌故讲得生动形象,巧妙引用名人名言画龙点睛。

  在讲李白《将进酒》一诗时,他把文学的、历史的、心理学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由一首诗了解诗人李白,更由一个李白洞悉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结构。杨老师最后还把自己写的现代诗印发给学生,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进行灵魂对话——这样的课堂令人叹为观止,超越了平面的白纸黑字的平面,给学生以立体的感受和心灵的颤动,还能唤起学生的创作欲。

  杨老师虽不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是自觉自愿去做的。学生喜欢他这样的老师,会把不愿对长辈甚至同龄人说的话,通过书信说给他听,他也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进行分析给出建议。这不仅有他班的学生,还有其他年级班级的学生,甚至还有其他地区的学生。因为孩子们知道,杨老师和有的老师不同,他眼中有“人”,没有用分数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更没有把学生当做应试的工具。

  当今社会,像杨林柯这样的老师现实中的冷遇是必然的。但他热在广大基层教师的心里,温暖着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踽踽独行,在这条路上,还有他走在前面,无所畏惧,为我们开路。他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孤独地与错误拔河。结果可想而知,他必然失败。但在这种失败中,我们看到了“关西大汉”内心的坚强和柔软。他像一个另类,用自己的担当和书写,展示着一个真正教师应该成为的样子,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的样子。

  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警惕,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选择平庸当然就少却太多麻烦,也就没有自我超越的带来外在的苦难和内心的痛苦。

  而人的一生说到底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一举一动都在证明自己”。由于我们的怯懦的聪明和聪明的怯懦,自觉不自觉地交出了自我,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忘记了自己初为人师时的理想和抱负,心灵蒙上尘埃,慢慢地麻木、迷失,既没有推动自己,也无从推动教育。

  多看看他的文章,多把他的书推荐给更多的人,就是对杨林柯老师,以及像杨老师这样的老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如果不能成为抱薪者,也不应该让为众人抱薪者,在寒风中孤独地瑟瑟发抖。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