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命教育是重塑教育生态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跳楼跳河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甚至出现多起连环事件。“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已成为社会共识,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声呼吁。与成年人相比,中小学生的心理更为脆弱,更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心理存在问题,如压抑、抑郁等。

  生命宝贵且只有一次,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奇迹。教育应以人为本、以生命为起点,其目的是唤醒、激励、完善和点燃人的生命。如果教育的对象失去生命,教育将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生命教育,让中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热爱、呵护、珍惜、善待生命,绝不轻易放弃。

  事实上,许多地区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甚至纳入教师教育和通识培训。一些地方的生命教育不仅进入了中小学,还进入了幼儿园。一些幼儿园将生命教育融入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

  尽管如此,为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为何跳楼跳河等自杀事件屡屡发生?为何正值花季的孩子会轻视自己的生命?为何一朵朵花蕾过早凋零?

  我不禁思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社会落后、学校条件差,当时没有心理健康老师和心理咨询室,也没有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那时的孩子在学校受老师批评、遭挖苦辱骂是常事,回家后还要放牛割草、干农活,若不听父母话,还会被罚站罚跪、遭拳打脚踢。然而,那时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也没有跳楼跳河的。

  那时的教育并不“卷”,教育生态良好。孩子们上学开心,放学玩耍,课间可以尽情打闹,回家后没有作业,周末也无需补习。那时的父母心态平和,不像现在的家长如此焦虑,不会强求孩子考高分、读重点、上名校。

  反观现在的教育,应试教育盛行,教育只剩应试属性。孩子们早出晚归,被囚禁在校园十几个小时,埋头作业和考试。为了安全,孩子们课间休息时间也被剥夺,校园里没有了欢声笑语。孩子们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应试机器,精神高度紧张,睡眠严重不足,心理负担沉重。

  如今的孩子没有休息,没有闲暇,没有放松,没有快乐的童年,甚至处于高压和恐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出问题才怪。学校虽群策群力,实施多学科联动、全学段贯通的生命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但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孩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生命观,不能仅靠心理咨询室调节或几堂生命课构建,而是在正常的教育生态中孕育,在快乐幸福的校园和学习生活中涵养。

  因此,我们应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让教育回到应有轨道,重塑教育生态。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筑起精神家园,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避免他们自残生命。我们重视生命教育,也不乏尝试,但要找准问题根源。真正的生命教育是修正不良教育,让孩子在友好的教育中感受温度,体会生命的独特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