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如何拿高分

  小说,高考里一道重要的得分点,说它是优生和差生的一道分水岭,一点也不为过。它对于学生词语积累、思想积淀、思维训练,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下午,北大的一位中文系吴教授来我校讲学,我整理出了他讲课的内容。

  我自己听着获益匪浅,相信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小说阅读,一定大有帮助。

  吴教授说,现在很多学生为什么读不懂小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师教的问题,二是学生学的问题,三是小学本身的问题。

  教师讲不清、讲不透小说的文体特征,基本上停留在做题和总结答题技巧方面。这其实与读懂小说是南辕北辙的。

  学生呢,没有小说写作的实践,他们更无法体悟小说元素的真正含义。再有一个就是小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学生没有掌握着小说的实质,变个形式,学生就被弄得晕头转脑了。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吴教授的话直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弊端,听着,如同醍醐灌顶,不得不佩服吴教授站得高看提清,对于存在的问题真是一针见血。

  他下面讲解的内容,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刷新了对于小说教学和做题的认识。

  吴教授说,读懂小说首先要明白小说的文体特征。而小说的文体特征分为虚构和非虚构类。

  虚构类小说,尤其是要重视意识流小说阅读的能力的培养,比如入选高考试题的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阅读来说,是有一定障碍的,尤其是小说中时空的转换,学生如果不掌握这类小说的阅读方法,他基本上是无法读得懂的。

  “非虚构”类小说是近代兴起的文体,它是作家在探索小说技法方面的一种尝试,这种小说接近于散文,淡化了情节矛盾的设计,更倾向于一种散文化的写作,因此称之为“散文化小说”。

  其次,我们就是要认清小说的特征。尤其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家的小说本质特征是:动作性、传奇性和情感性。

  先说动作性。也有的称之为“展示”,即人物、情节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它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描写。这是高考小说里的高频考点。

  再说传奇性。

  传奇性在小说里有三个表现形式。一是题材的传奇性。比如小说里的爱情、复仇等永恒的主题,这类选文在高考里是不会出现的。

  传奇性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陌生化。陌生化,比如果戈里的小说《外套》;三是小说技巧里的矛盾与冲突、意外与反转。

  第三,就是小说的情感性。

  小说的这一个特性基本是对于阅世不深的学生解读小说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特别注意。依据一,优秀的小说作家非常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的。二是命题者受“树德立人”的约束。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阅读作品最初的情感体验,或者那一刻我们获得了与作品共鸣时,而读懂了文章。比如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德贵这个人物形象即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寄寓着作家情感倾向的人物。“人、牛、犁、土地”四个元素,表现了中国农民对于土地根深蒂固的感情。

  最后,如何从读者的角度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麻烦缠身的人,作家都是“虐待狂”,要让他笔下的人物历尽各种折磨——主人公遭遇各种磨难,破产了,生病了,爱人跟人私奔了,总之各种各样的苦难——这些人物如果在生活中存在,那么最后一定是疯掉。

  比如德贵遇到很多麻烦:土地处于水洼之中,种了,就被水冲走了,多年颗粒无收;家里的不理解;村子里人的冷嘲热讽。

  那么德贵在这些麻烦中他是如何处理的,就凸显了这个人的形象,也把他内在的品质比如坚韧顽强执着的精神显示出来了。

  讲到这里,我们也要求学生积累一定描写人性的词语,比如智慧、勇敢、执着、善良、友善、诚信等等。

  还有就是要正确理解“情节”。何谓情节,即是主人公千方百计解决麻烦的过程。麻烦,曹文轩称之为“危机”或者“突发事件”。

  我们在解读小说时常把它称之为“背景”或者“开端”。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对于这块内容重视非常不够。

  在“麻烦、危机”之中,人物展现出来的行动、动机、态度,才是我们读懂小说的抓手和关键。

  这只是根据吴教授的讲学结合自己的教育心得整理的文字,与教授的高屋建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你读了这样的文章,有所启发,我也就有了搬运知识之功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