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没有价值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鸡兔同笼”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现实意义,没有学习的必要。对此我是持不同意见的。

  今天恰好读到一篇文章,讲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2012年,曾经写过一篇《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提到,当时身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的杨政宁父亲杨武之先生,也会从小教他“鸡兔同笼”问题。

  中国古代解鸡兔同笼问题,首创了“假设法”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作为一种有创造力的解题方法,日本人在唐代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后,非常惊叹,立马将其引进到日本。之后日本的教科书一直都有这个方法的传授,并改为了“龟鹤同笼”(顺应日本的文化习惯)。可见这种方法的价值。

  当然,小学数学中讲述鸡兔同笼问题,出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首创的“假设法”以外,也会顺应学生的不同年级和阶段,用“列举法”、“方程解题”来解决这类问题。

  因为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甚至将来可能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列举法”看似是笨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非常多。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逐一分析,做出选择或者找出最佳方案。当然,小学数学对于列举法的训练,更多会用到其它一些经典的试题,包括教材上也会在不同年级,对这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而方程解题,则是顺应学生学习方程解题的必然过程,即用方程解决小学各种类型的典型应用题,其中就包括鸡兔同笼问题。

  所以,有些人认为鸡兔同笼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现实意义,我是持不同意见的。一种解题方法,能够从古至今流传几百年,并且可以运用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是说明其价值与生命力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