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孩子顺利适应教学环境

  据相关统计,我国存在将近 1000 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指的是本应在学校念书,却不愿读书而选择辍学的孩子,其中 94%是因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等原因成为“闲散”人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众多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助力孩子顺利适应教学环境,喜爱学习,并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呢?

  01

  教育是否存在正确方法?

  有一本名为《魔鬼经济学》的书籍,其中关于“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这一问题的章节,列举了 16 项家庭因素,如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家庭非常和睦、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近期搬至较好社区、家中藏书众多等等。

  同时,也列出了 8 项与学生成绩无关的因素,包括家庭和睦、居住在良好社区、参与儿童发展进步计划、父母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常为孩子读书等。

  最终研究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即大家所认为的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实际上体现的是父母自身的特点,也就是父母本身是怎样的人;而那 8 项无法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则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

  换句话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是何种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采用何种教育方法更为重要,对孩子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颜氏家训》中有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其意思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自上而下、由先至后的潜移默化,育人先育己,父母做好自身,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

  02

  好的教育在于唤醒,而非改造

  在广西的农村,曾有一位德国外教名为卢安克。他扎根一线十余年,始终践行着一个教育理念:“爱与陪伴,比所谓的教育更为重要,让孩子体验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输知识更加重要。”

  在他的班级中,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时刻面临着失学的风险。而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教师,却扮演着他们“家人”的角色。

  一部名为《心镜》的科幻电视剧,便是由他班里的孩子自行制作道具,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完成的。

  其中一位叫牙韩运的男孩扮演主人公容承,他在剧中承受了羞辱、打骂、欺负,甚至还从冰冷的淤泥中走出来,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怨言……他的表现令人颇为惊讶,一个孩子竟能承受如此之多,着实难以想象。

  卢安克表示:“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他征服了什么,更多时候是看他能承受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卢安克尽量少用语言向孩子解释,而是尽情地带孩子们做游戏、玩耍。他认为,“体会”比“知识”更为重要。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知道”和“体会”是两回事。

  这种教育理念充满了“无为而治”的色彩,蕴含着“领悟生命”的禅机。而这背后,是学生对他极致的信任。

  多年后,牙韩运从一名翩翩少年成长为一名汽车维修师,享受着拆装发动机的快乐。当回忆起当年卢老师的教育方式时,他依然认为与其他老师期望学生考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期望不同,卢安克教给孩子们的是:你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

  这个世界充满美好、梦想与期待,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都有各自的使命需要完成。

  家长们,请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03

  教育应如春风化雨

  苏洵是成功教育孩子的典范。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与苏轼、苏辙占据三席,堪称千古佳话。

  他如同许多父亲一样,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愿。然而,让正值贪玩年纪的孩子坚持学习并非易事。

  那么,苏洵是如何做的呢?

  每当孩子嬉闹时,他便会故意躲到角落里,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上前探寻父亲的“秘密”时,苏洵又会连忙将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旁,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并且,为了不被智力超群的儿子们超越,苏洵更是加倍努力地刻苦攻读。后来,父子三人皆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大文豪。

  真正的家庭教育,并非耳提面命,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过程。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才能找到属于他的方向。

  有人说,因为我未付诸实践,所以我“无用”(缺乏能力)。知晓却无法做到,不如不知晓。知晓并践行方能有所得。家长改变 1%,孩子便能改变 99%。

  你是否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