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艺圈就这么凉了

  我的群辉NAS,已经运行了3万小时,就在周四晚上,突然之间存储空间就提示损毁,所有数据都不能访问,里面包括了我工作十六年来收集的文档、工作材料、书籍、音视频等,真的是晴天霹雳。

  幸好硬盘还正常工作,又用WinHex看了一下硬盘,里面数据没丢,只需要重建RAID,把五块硬盘上的老数据复制到新硬盘上即可,算是松了一口气。但因为我配置了读写缓存,所以必然会丢一部分数据的,不知道多少而已。

  但是因为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比如三十年前港台文化大火时候的综艺。

  我的NAS里还有几百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那还是2005-2007年,台湾综艺最为强势的时间段,当时吴宗宪就是真正的中文区主持一哥。记得我猜和康熙里面,当时话题都很劲爆,而且台湾的明星也整体上非常Fashion。

  这种20年前的老综艺,之前一直静静的躺在我的硬盘里,我也没时间回头去看,但当我发现我可能彻底失去这些综艺的时候,我才认识到,随着岁月的发酵,把这些能体现20年社会思潮的视频素材跟今天对比,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的发达地区、组织和个体经济发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牛逼轰轰时的社会状态和主流言论;反观二三十年之后,他们被竞争对手甩在后面吃灰时,社会状态和主流言论又变成怎样。这种强烈的对比,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大陆都在招商引资,港澳台商更是各地政府的座上宾,那时候深圳还有Second milk村,里面都是台商、港商在大陆包的Second milk,隐约记得深圳X侨城的早期住户就有不少。

  那时候香港的货车司机在大陆都算高收入人群,能在大陆一个月花几千块钱包养Second milk。那时候无论是东莞,还是深圳的上沙、下沙和沙口,都聚集了大量服务性行业从业者,准备为各地富商提供服务。当你站在路口,看着妈咪领着一群莺莺燕燕,带着平价香水的味道过马路时,震撼感还是非常强烈的。

  财大气粗是王道。在97-08年那段时间的港台电视、电影、综艺中,是有一种把大陆当做老家穷亲戚的思潮在的。比如李丽珍《蜜桃成熟时》,里面香港美女住在别墅,养着大狗,喝着咖啡,去海边露营,去山里野餐,谈着恋爱,还在里面嘲讽大陆妹、北姑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人家说的也没错。那时候的顺口溜是一等美女漂洋过海,二等美女深圳珠海,三等美女北京上海、四等美女离家下海,比如《一路向北》就是那段时间拍出来的寻欢客北上大陆寻欢的故事。

  2008年,马英九先生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那段时间陆台关系整体上是友好的,汶川地震的时候,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慷慨解囊捐助。

  《我猜》里面也经常有一些话是涉及到陆台关系和时政内容,我本来想用AI来看这些视频,让AI帮我找到里面有关联的部分,再与今天对比一下的,可惜还没等我忙完手头上的工作,我的数据却有可能先走一步了,所以感觉颇为可惜。

  20年前的2005年,台湾一省的GDP是3461亿美元,大陆的GDP是1.9万亿美元。后面随着08年次贷危机,中国用外汇储备在全球抄底资产,后面又通过QE加杠杆快速积累财富,借助全球化,把握时间窗口完成了自己工业化的升级,彻底转型成为工业国。

  随着中国大陆与台湾省之前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台湾的文艺市场也就缓慢失去了一哥的地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吴宗宪也好、陈汉典也好,在大陆文艺界的咖位,也慢慢从众星捧月过渡到边缘化。

  

 

  当年台湾地区市场在文艺界有多牛掰?台湾以一省之力就能撑起香港电影市场,也能借势辐射大陆各省。《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一推出,立刻火遍大陆、港澳和东南亚华语圈子。

  1997年后,一方面是香港回归,一方面是以《终结者2》和《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出现,香港电影的警匪片情感片武侠片突然就没了吸引力。台湾地区自从开始引进好莱坞电影,大幅减少香港电影的排片之后,然后香港电影失去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就开始了一路下行。

  从此香港电影届再也留不住人才,也培养不出新人才。等到艳照门发酵,陈冠希离开香港,很傻很天真沉寂之后,香港演员开始北上,人才开始断档。艳照门之后,香港文艺界火到全世界华语圈的90后新人,印象里只有GEM邓紫棋了。

  而港姐的平均颜值和综合素质,也在不断下滑,而且是断层式的。2023年的港姐颜值,就是已经回归到了一个正常的、700万人口的城市的正常水平,不再是在抗战期间荟萃了大陆精英人口的避难所水平。

  

 

  这几年看下来,也不过是Just So So。

  台湾地区也同样是Just So So。最近十年,关于台湾的综艺、电影、电视、游戏、文字,又有几个拿得出手、有泛中文圈影响力、制造过上千万人关注的话题的?只有一个,叫龙应台。

  2010年,龙应台在北大演讲的时候,说“不在乎大国的崛起,只在乎小民的尊严“,这个话题的确是火爆到现在。但是也门、阿根廷、巴勒斯坦和乌克兰的现状也基本给出了正确选项——没有大国崛起,就没有小民尊严。

  后来还有一次,2016年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主题是“一首歌,一个时代”。在演讲过程中,她询问听众,人生最早的启蒙歌曲是什么,一位中年听众回答说是《我的祖国》。这引发了全场的合唱,特别是当唱到“一条大河波浪宽”这一句时,歌声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全场大合唱,当时龙应台很尴尬。

  再往后,台湾演艺圈制造的主要话题,就变成多人运动、时间管理大师、马达臀、出轨、家暴、被锤、结婚、婚变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了。

  总之,属于港台文艺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港台文艺圈在辉煌风光时的表现和经典言论,怎么能就这么随风而逝呢?

  大陆自媒体能不能拍一个去港澳台、东南亚寻欢,帮助一下当地女青年的视频,就像《一路向北》那样的?当年富亲戚怎么CUE穷亲戚的,现在穷亲戚发达了,为什么不能CUE回来?

  至于大陆的综艺,也是走完了一个从模仿到引领的过程。2005年,大陆出现了第一个全民关注,现象级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第一名李宇春,当时坊间就有了信春哥、不挂科的段子,春哥哪怕到现在,只要出场,还能站住C位。第二名周笔畅,热度一直很高,现在仍然有她的报道;季军是张靓颖,唱功一流,后来情感经历让人唏嘘;何洁第四名,情感家庭也不算顺;第七名是叶一茜,情感状态倒很是传奇。

  后来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蒙面歌王》也都挺好看的,但是还是属于国外引进创意方式;而等到《口口大会》、《口口口大会》、《乐队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慢慢从引进创意过渡到引领创意了,也证明一个大国崛起了,他的文化自然有影响力。

  相比大陆热播的节目,动辄上亿的播放量,港台小小的娱乐市场,又怎么可能顶的过大陆越来越富饶的人才资源池、越来越多的经验,越来越好的创意,还有完备技术的加持?

  《流浪地球II》,就是大陆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标志性象征。这一切,都是在三十年里一点一滴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

  战报会骗人,但是战线不会骗人。大陆文艺圈尽管负面消息不少,但是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在作品上、影响力上的确在不断提升的。

  华语世界文化圈,今天的C位在哪里,怕是不言而喻了。港台文化圈不进则退,也就这么经历巅峰,一路下滑了。

  PS1:请问谁有《口口大会》、《口口口大会》的视频合集?求分享,我要保存下来,十年以后再回头看。

  PS2:对于重要的、不可再生数据,建议大家还是严格贯彻本地两副本、云端一副本的思路,做好备份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