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升学出路多 综合评价招生后来居上

  2019年自主招生初审工作基本接近尾声,结合90所自主招生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教育部2019年的自招“十严格”规定已初见成效。

  各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初审通过人数较2018年大幅减少,自招报名人数由去年的785337人次(不包含领军、博雅等综合评价)锐减至369761人次,降幅达52.92%。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初审通过人数为1的情况。

  面对今年自招的形势,很多家长和考生会问高一、高二甚至初中年级的中学生该如何准备自招,综合评价招生又能否成为招生“主流模式”?鉴于此,我们呼吁家长及考生更理性的看待高考,合理地为考生规划以后的人生道路。

  1

  “十严格”下,考生是否应该

  放弃自招?

  在2019年新的自招政策出台之后,就引起了一阵议论,自招政策的收紧对高校2019年的自招简章影响在哪?3月15日,武汉大学率先发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报名条件被“拔高”,随之发布的其它高校简章报名条件“如出一辙”,奥赛省一及以上奖项成自招标配,甚至文科生也被要求有奥赛奖项,引起了家长和考生的一阵恐慌,因为这对于文科生及文科专业而言,近乎“灭顶”。

  但并非都是如此,部分高校为了招收到符合自己要求的考生,在报名条件中做出了“相应调整”。尽管各高校在材料审核上近乎严苛,但这并不代表文科生就没有机会。

  在众多的高校中,中国传媒大学招办列举了经教育部认定的奖项赛事作为初审的重要参考,其他考生或家长认为与学科相关的,能证明创新潜质和突出特长的材料,都可以用。只是最终这些材料能否通过初审,需要在初审环节由专家组认定。除了跟考生本人的材料有关,也有和其他考生相对比的因素。

  事实上本次自招政策收紧,很大程度上与论文、专利造假有关。立思辰教育副总裁韩雪博士认为,比赛的本质是通过比赛选拔人才,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而自主招生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创新的模式选拔学科人才,因此自主招生和比赛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众多比赛参差不齐,还有一些比赛的商业化氛围过浓,这也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一批高水平质量竞赛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比赛活动本身是有益的,但是如何规范,如何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中国日报社21世纪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为例,其实只要能坚持比赛原则,做好正向引导,向社会输出正向价值就能被教育部认可。

  因此,在教育部文件的大背景下,对于低年级的理科考生来说,如果想申请高校自招,就要努力拿到奥赛省一奖项;对于文科考生来说,如果拿到了奥赛省一奖项,则未来申请自招可以说是“胜券在握”,其实高校衡量考生的维度还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以奥赛为划定,高校在初审阶段会结合报名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审核选拔,如果在语言和文学中确实有特长的文科学生同样会脱颖而出。

  2019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在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新高考改革的经验之上也已经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根据新高考改革的整体目标,高中阶段正逐步实施文理不分科,未来将不存在文本意义上的文科生、理科生。对于8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3+1+2”模式下,如果考生选择了偏理科的选科组合,参加奥赛对考生的知识系统会起到更大的完善作用。

  2

  综合评价录取会成为自招之外,

  考生升学的主流渠道吗?

  纵观今年各高校的综评招生简章,可以明显看到,报名条件较自主招生的更为“宽泛”,对奖项没有硬性规定,是大量手握省二省三学科竞赛奖项、科创竞赛奖项等考生的理想选择。

  综合评价招生会参考学生的学业水平、高考分数、高校自主测试水平等,所以考生在高中期间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科体验营等形式尽早的确定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有优势地参与选拔,获得加分。

  立思辰教育副总裁韩雪博士称,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是自主选拔比较重要的两块内容,“综合素质评价会逐渐放开,从最近新高考改革的8个省份出台的文件里也不难看出,关于这种招生方式,是单独有一部分内容描述的。”不过,他也指出了其中一点,就是各省放开的程度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省份会越来越多,参与的学校会越来越多。”

  综合评价作为多元录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了考核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由唯分数论,向“两依据、一参考”转变。综合评价录取着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将学生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考察、学考成绩按比例折算为综合成绩,竞赛奖项并非绝对刚性条件,综合成绩优秀的考生同样大有机会。

  由此可见,综合评价不仅为综合成绩优秀的考生打开上升通道,也为那些拥有特长和相关奖项的优秀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预计未来会覆盖到前30%的优秀学生。

  高校综合评价提醒考生: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考生在进行升学和择校时一定要将个人兴趣与职业生涯相匹配。考生在中学阶段,应提前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去准备符合自己的升学途径。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鲸Media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