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读书?

  1. 读书的目的何在

  我渐渐意识到,读书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必强求读完每一本。毕竟,这世上的书籍浩如烟海,想要全部读完,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光潜先生曾言:“书籍无穷,尽读无益。诸多著作,并非都值得一读。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是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与精力,故需精挑细细选。”他还提到:“书籍固然宝贵,但也可能成为学问的绊脚石。它的一大弊端在于,书多了,读者的专注力易分散;另一弊端则是,书多了,读者易迷失方向。”

  由此可见,读书多未必好,更不必追求尽读。实际上,我主张的是,连一本书也不必强求读完。因为读书的真正目的,是激发自己的思想,而非仅仅吸收他人的见解。

  我们确实需要借鉴他人的思想,以丰富和磨砺自己的思考,但关键在于,我们读书是为了成就自己,挖掘内心深处的想法,而非仅仅用他人的东西来装点门面。

  孔子曾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恰恰道出了我的所思。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变成大杂烩,而是为了形成更加独特的自己。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读得越多,可能越容易成为他人思想的俘虏和傀儡。

  就以我最近读的柴静的《看见》为例吧。这本书的确很棒,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就深受震撼。它的文字干净利落,铿锵有力,每一句话都直指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然而,我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初读时的强烈感受和新鲜想法逐渐淡去。于是我想到,如果一开始有点想法想要分享,等到读完可能就已经无话可说了。

  这也正是我认为读书不必强求读完的原因。

  2. 读书并非为了完成

  我们常常认为,读书多多益善,似乎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大。然而,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读得多了,反而变得麻木,从最初的思维活跃、感受丰富,到后来的应接不暇、无心思考。

  这样的阅读,即使数量再多,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猴子掰苞谷,看似掰得多,但一路掰一路扔,最后得到的还是那么一点,甚至可能连最初的感受都忘记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读得多并不如读得精。毕竟,物极必反。

  我还想到了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确实是有道理的,也是许多读书人的深切体会。如果你想仔细啃完一本书,可能会因为过于纠结细节而忽略整体。相反,随性而读,随性而思,往往更能把握书籍的主旨。

  毕竟,任何书籍和文字,无论写得多么好、多么明白,要真正对读书人产生影响,还需依赖读书人自己的思考。每个人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你只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吸收书中的内容。如果完全放弃自己的思考,只是一味地接受,那么可能什么也吸收不到。

  所以,读书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或是否读完,而在于你是否有所感触,无论感触深浅,都是你的收获,都是宝贵的。如果你对这些收获视而不见,只把读完书当作任务,那么结果可能就像邯郸学步,最终丧失了自我。

  我的体会是,读过的很多书,其实记不住什么,留不下什么。反而是书中的某些只言片语,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这并不是说我一定要读完那本书,只要能从中得到让我受益的启示,产生自己的思考,那就足够了。这比读完很多书却一无所获要有价值得多。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读书

  简而言之,阅读时,我们必须铭记,自己是主体,而非书本。书籍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我们,助我们深化自我认知,而非我们需顶礼膜拜的神圣之物。我们并非必须全盘吸收其中的内容,关键在于这些内容是否对我们有所裨益。

  这种裨益,至少应能激发我们的思考。有时,即使只是读了少量的内容,我们也能受益匪浅;然而,若读得过多而逐渐变得麻木,则需警惕,不应再机械地阅读或以完成阅读为目标。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妨适时暂停,进行深入思考,做些批注或记录,或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化所读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非仅仅走马观花地浏览。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所收获的。

  除非一本书始终引人入胜,否则我们不必急于一气呵成。当感到疲倦,或无法再从中获得新鲜感时,不妨暂时放下,转而做其他事情,或记录之前的阅读心得。这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在诗外。

  此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一开始接触新鲜事物时,我们往往充满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可能逐渐消退。比如初到一地,感觉新奇;久居之后,便习以为常。新尝一道菜肴,初觉鲜美;连续品尝,便觉索然无味。同样,新接触的事物或人,初时新鲜,久而久之便觉平淡。这可能与我们的适应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有关。当受到新刺激时,我们往往更为敏感和专注;但随着刺激的增多,我们逐渐适应并变得麻木,注意力也会转向其他事物。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也与此相契合。

  因此,若想提高学习和阅读的效率,我们应努力保持新鲜感和活跃思考。而要避免陷入贪多务尽的误区,这种心态只关注数量而忽视质量,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繁荣。我们应摒弃数量崇拜,回归质量的本质。

  其实,无需追求数量上的多,因为多而粗浅,不如少而精深。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费力不讨好,而是能够轻松从容地享受阅读的乐趣,真正从中受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