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的目标是培养思想

  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观,探索自我的科学天赋。文化课程是培养对自我的认识,探索自我的艺术和社会天赋。以情感为基础,以思想为基础之上的底座,在底座上塑造并峙的个性和道德丰碑,在并峙的丰碑上建造事业的尖塔,即塔碑式人才工程蓝图。

  探究自我学习心理发现,对知识之所以发生兴趣,就因为唤醒相关经验,有种似曾相识的愉快。当知识科学地解释了自我经验里的神秘现象,其兴趣是难以抑制的;当知识唤醒某种亲切的回忆,自我就无法不喜爱;当知识把潜意识的情绪唤醒,并升华为美好情感,自我就体验发现的极大喜悦,仿佛黑暗自我突然射进阳光。兴趣的诞生只是探索新知的开始,为探索提供动力,探索的终点在哪里呢?在思想。

  思想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凭自己的头脑思索得出的不苟同于他人的观念,是对自我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和评价,是认识能力的标志,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标志,也是未来发展潜能的标志。

  从情感角度看,思想是对情感的理性升华,是对情感蕴含的生活本质的昭示。从知识角度看,思想是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认识智慧,是对知识的自我阐释,是对经验的理性升华。

  从创新角度说,思想是自发生命发展为自觉生命的标志,宣告习惯和环境统治的结束,成为开辟崭新生活的意志之源。教育自然是思想渗透,可教师思想的意义恰恰不在于用自己的思想“武装”学生,而在于启蒙学生思想的觉醒,打开独立思索的头脑,激发认识自我的热情。

  作为思维成果,思想是个性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排他性,盲目因袭他人思想与思想无缘。纵然教师的思想是真理,自我也只能视为一种知识,与自我经验发酵方能升华为自我思想。当教育者的思想过于强悍,自我思想就失去生长的土壤。还有什么比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思想更有意义的教育呢?古人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即是思想教育的典范!纵观生命,真正对自我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往往是从情感浩劫里发掘的思想,而不是受教师影响而产生的思想。

  由此可知,同样作为思维成果,比较技能,思想具有更深远的发展意义。思想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成果,就决不是运用现成知识练成的技能能相提并论的,而是极复杂的逻辑推理成果,往往具有独创性,是开放的思维而不是封闭的定理思维结出的硕果。思想作为知识的发展成果,同样是知识与经验交互作用极复杂的思维成果,甚至特别青睐灵感直觉等思维。

  思想作为认识自我的成果,更是情商与智商的有机统一,与线性思维的技能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思想对习惯和环境统治的突破,对新生活的开创,更是技能不可能具有的。

  从思想视角观察科学课程,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包括理性精神的启蒙,最终对自我的思维品质做出准确判断,为理想探索做准备。如果科学定理还有意义,就在于成为探索自我科学天赋的重要途径,既启蒙探索科学的热情,又探索思维天赋。这就不能不努力让学生成为定理的探索者实验者,唤醒沉睡经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这过程是思维与情感的有机统一,是兴趣向热爱的发展,是思维的深度开掘,是对自我思维特质的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科学学习的本质是对自我的探索,是对热情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最终以科学观和天赋观的形成为成果。

  发现自我思维跟某种科学的思维对路,拥有天然的兴趣,进而拥有献身科学的热情和理想,是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中,并不排斥技能训练,但技能训练必须遵循该学科的思维规律,不是旨在形成简单的技能,而是成为观察研究自我思维的重大实践。比如,物理训练必须遵循物理解释世界的一般思维规律,无论设置什么题目,都不能与之相悖。

  现实的严峻问题是,定理远离文化,围绕定理画圆的训练高度脱离人生,又由于考试的功利误导,难以启蒙科学精神,也就难以自觉探索思维特长和天赋,以至牛顿定律反倒成为蒙昧的重要因素。

  从思想视角观察文化课程,所有学科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最终对自我是谁,将走向何方形成思想体系。对自我的探索大致两大方向——个性和道德。对个性的探索大致两大方向——人格个性和思维个性。

  人格个性指坚守自我与环境和习惯斗争而稳定的品质,比如,勇敢坚强叛逆勤奋等,表现为与命运斗争取胜的趋势。思维个性即思维品质的培养,旨在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即从思维天赋的探索到理想的探索,直至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对自我道德的探索,旨在科学地认识社会,并解决自我与环境的矛盾,沿服务社会的道德理想实现生命价值。与个性对立,道德是牺牲自我成全环境而稳定的品质,以爱为核心动力,二者矛盾统一于事业理想。

  如果历史是从纵的视角观察和研究自我生命,那么政治是从横的视角观察和研究自我生命,二者统一于治世智慧。治世智慧表达为思想,是个性与道德的辩证统一。语文艺术等学科则是以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开发为核心目标,是以审美途径观察和研究自我的情商,启蒙爱的觉醒,最终对自我人格和思维天赋作出准确判断。

  文化学科的最高境界是成为自我思想生长的土壤,是启蒙干预世界的热情,是在经验与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中结晶出独立的观念,为现实自我的重塑作铺垫。

  这就必须引进学生的经验教材,高度尊重学生的经验体系,并与文本教材有机结合。历史是什么?是提供历史素材,唤醒学生经验,启蒙治理社会的热情,在教材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下经过复杂而富于创新的思维活动,结出思想的硕果,培养历史观。

  政治同样是提供纷繁典型的政治素材,以学生经验为参照,培养政治智慧,并形成治理国家的思想体系。如果把历史和政治提炼出知识教条,并传授给学生,学生的经验世界怎么打开?兴趣怎么诞生?独立的治世思想怎么形成?

  如果语文听说读写的对象都是自我,即对经验的呼唤和重构,那么历史政治学习研究的对象也必须是自我,是培养独立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最终无不聚焦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智慧。文化学科之所以生吞活剥枯燥无味,根源在于对主体经验冷漠置之,使之沦为远离人生的教条。

  我们看到令人忧虑的现状,最注重思想渗透的文化学科却制造思想荒芜,语文教师把生动活泼的作品提炼出繁琐的知识教条,不厌其烦地讲给学生听,剥夺学生独立阅读的权利,把自我经验紧闭于语文外,哪里还有人文智慧呢?

  作文本是经验的载体,既是对沉睡经验的呼唤,又是对新经验的建构,自我是作文的唯一主题,可教师何曾自觉启蒙生命,培养自我的爱和思想?令人痛心的是,教师既对学生自我经验冷漠置之,却又要求作文反映客观世界,哪来干预热情和独立思想?

  此外,文化艺术学科还有重大的使命,那是探索自我情感和想象天赋,为未来理想探索作铺垫。在艺术审美和创造活动中,想象思维和情商天赋极容易彰显。在作文描写和情感表达中彰显的思维天赋,往往极准确地透视天赋方向。比较科学思维的探索,艺术活动对天赋的定位似乎更准确无误。还有什么比发现自我的艺术天赋更令学生欣喜的呢?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教材应是自我经验体系,必须以此为准绳编写文本教材,不仅使自我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人,更使自我成为探索自我的主人。教材知识之所以还有意义,只在于成为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知识学习之所以还有价值,只在于成为探索自我文化人格和思维天赋的人生实践。

  为此,教育确立以自我为核心的层级目标,贯穿于一切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和环境构成现实自我(蒙昧自我)的基本元素,决定现实自我几乎所有行为和行为方式,进而铸定暗淡命运。

  习惯和环境就成为教育重塑生命的起点和参照,确立一切教育行为的针对性。怎么启蒙两种意识的觉醒进而从两股势力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呢?首先是建构情感基础,自爱、他爱及对知识的热爱等的培养是教育崇高的使命。

  一切杰出生命的崛起从爱的基础奠定开始,几乎所有人为悲剧的根源都在于爱的蒙昧,谁能理解教育者面对孩子悲剧而产生的深刻长久的忏悔?懂得爱的生命无论面对哪种境况都不可能置自我或别人于死地。

  在爱的基础之上是思想的底座。本能的情绪升华为情感,情感升华为思想,是自我认识史上两次伟大的飞跃,而理性精神是两次飞跃的核心力量。要让情感化为持久动力和意志,以至化为生命元素,必须升华为思想。思想是对情感内蕴的人生真理的昭示,是砸碎习惯和环境枷锁的标志,成为开创崭新人生的伟大动力和顽强意志。

  思想的底座上塑造个性和道德的丰碑。在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行动,积淀成新的习惯,最终塑造个性和道德的品格丰碑。在并峙的丰碑之上建造事业的尖塔,个性和道德必将结出事业的硕果。这就是塔碑式人才工程结构,是所有杰出人物共同的生命逻辑,成为一切教育行为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