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课文笔记

  作者:Cici老师微课堂

  

  

  初中学习笔记,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7散文诗二首,课文笔记:

  学习目标:

  1.在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征之后,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的写作手法。(重点)

  3.比较阅读,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重点)

  中考导航: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诗,叙述了“与母亲嬉戏”的三个画面,请你分别概括。

  ①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悄悄地开花,散发花香;②母亲读《罗摩行那》时,“我”把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③母亲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时,“我”突然落到地上,变回了孩子。

  怎样理解母亲的嗔怪“你这坏孩子”?

  “坏孩子”贬义词褒用,将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假温(y n,生气,恼怒)之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饱含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一天没见到孩子,焦急不安之情与时俱增,再次见到孩子,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你这坏孩子”似嗔实爱,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惦念。

  文中的孩子与母亲分别是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孩子:①作者把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②孩子跟母亲的三次嬉戏,体现了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他对母亲的时刻关注,表现出对母亲的爱和依恋。③写孩子活泼可爱、快乐天真,从侧面反映了他沐浴在母爱中。

  母亲:

  ①母亲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在窗前读《罗摩行那》;黄昏时又拿着灯到牛棚。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个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的妇女形象。

  ②“你这坏孩子”的 语,表现了母亲的温柔和对孩子的怜爱。

  《荷叶·母亲》

  词语辨析:

  徘徊: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犹豫:指拿不定主意。

  课题分析:

  以“荷叶·母亲”为题,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呵护,歌颂伟大的母爱,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课文分析:

  1.文章多次写风雨有什么作用?

  文章多次写风雨,是为了借风雨之大突出环境之恶劣,以此衬托荷叶的坚强和对红莲的荫蔽,表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表达母亲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3.联系全文,谈谈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变化: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作用:表现了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莲花命运的关心,暗示了母爱的巨大作用,抚慰不宁的心灵。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