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教育到底为了啥,为什么大学生就不能卖油条?!

  国家对行业的战略需求,企业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每个人的价值,到底是可以统一在一起,还是各自为政?

  如果不能统合在一起,那么,到底哪个更重要,哪个是你想要的?关于大学生能不能卖油条,答案也在这里。

  国家、企业、学校、家庭、自我

  大家对教育的期待是一样的吗?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人才配置属于“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计划分配。哪里需要你,你就去哪里工作;哪个岗位需要你,你就去哪里上班。

  前几天,出差去深圳,恰好看到一则大学生夫妇去卖油条的社会新闻。

  于是,就和朋友聊起了有关教育、职业、自我价值的问题。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了很久的问题,很想问一问和教育相关的人:

  国家对行业的战略需求,企业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每个人的价值,到底是可以统一在一起,还是各自为政?

  这个问题,我上学的时候没想过。

  那是1993年,我们高中分班,我很想选文科——可是,老天爷,我们学校是一高,一共九个班,八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只有理科学不好的学生(很多是女生),才会选去文科班。

  所以,当我跟前空军机械师的父亲,说起想上文科班的时候,刚开始,他没有说话,瞧着我的眼神,就像是看着一个逃避责任、不想刻苦学习的孩子一样。

  然后,他坚定地说:上理科。然后,扭头就走了。

  当然,我想去文科班,班主任那一关也过不了——虽然,我的文科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但文科拉不开分儿。同时,我的理科当时也没有差到无可救药。而且,理科招生名额多,文科名额少,无论于学校而言,还是对我自己而言,我都应该选理科,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文科。

  高考后,我的语文单科成绩是一流的,理科成绩是三流的。综合起来,还是有一个工科院校可以上。

  但是,一到学校,我就知道,我以后肯定干不了机械工程师这个职业。我基本上不怎么去上课,自然成绩很差,最终一年之后被学校勒令退学。

  多年之后,我看到台湾的大学有四分之一的人因为专业等原因,选择退学,深有同感;当我知道很多国外的大学,第一年可以不选专业,羡慕不已;而我从很多学校知道,一些因为专业的原因,导致抑郁甚至自杀的事件之后,深为后怕。

  后来,我转到经贸系,当时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毕业了。机械没学成,其实,经贸也不懂。

  当时有类似的热门专业,让很多大学也赶紧开设起了经贸、管理、计算机、金融等等专业。但是,很多连专业的老师都没有,都是别的系调过来临时搭建的。

  ▲ 1996年,国家开始实行大学生不包分配制度——也就是说,之前的大学“生产”出来的大学生,是必须去指定的单位报到的。刚开始不包分配的时候,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觉得国家不管大学生了。

  毕业后,我的所学,不能养活我。

  而我,还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当一名我最热爱的记者。

  于是,只要是能让我有饭吃、不犯法的工作,我几乎都做过。卖保险、卖机票、卖广告、卖销售卡、摆地摊、发传单……

  我根本就不会去想“丢不丢人”的事儿,饿肚子是实实在在的,颜面是一分钱都不值的。

  后来,我很幸运地当上了一名记者,甚至,进入到了省政府,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但是,五年之后,我并没有从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中,在生活上得到大的改变。我连档案都没有等得及调,就拎着一个箱子,去了广州,重新去当一名记者。

  那已经是2002年了,距离我当初选文科理科的那一天,已经过去了近十年。

  经过十年的兜兜转转,我还是违背了家庭的期望,高中和大学的好意,以及在政府里继续当公务员的人生,一无所有地去开始我内心最喜欢的人生。

  这十年之中,我很多次,已经对自我价值失去了信心,游走在失望、颓废、妥协的边缘。

  或许是我幸运,或许是我生命力强,才没有被巨大的现实击垮,成为放弃自己理想、甚至生命的那个人——而我能对这个社会贡献的,就是社会新闻板块里,一则小小的新闻。

  那么,让我来回答前面的那个问题吧:

  国家当时改革开放后,对经贸等领域有巨大的需求,当然需要培养经贸、工商、管理等人才;虽然,大学也响应了这个趋势,但并没有做好教学的准备,我就算学得很好,其实并不具备企业需要的能力。

  机械专业很扎实,如果我好好学,或许可以勉强当一个及格的工程师,但是,我志不在此,无法坚持下去;最终,我选择了一边养活自己,一边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靠自己的学习,寻找到了自己的工作。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我所说的悲哀,不是指的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教育的悲哀。

  我不知道,这个悲哀,到底让多少像我这样的孩子,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一个个弯路,在自我生存、社会认同等等条件下,去痛苦地寻找自我的价值。

  我打零工的时候,没有告诉家人,省得他们觉得丢脸,但是,就算他们觉得丢脸,我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当记者,也还是会坚持做下去;我在省政府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夸我有出息,家人也觉得荣耀,但是,我该辞就辞,一点儿不会犹豫。

  反正,我宁愿去摆地摊、发传单,也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标准,去做一个我不喜欢但被别人羡慕的工作。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冷暖自知。

  有很多很多的工作,我都做不好,我很钦佩把那些工作做好的人;我自己知道,我能够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就只能做这个。

  其实,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看客”,都是“跟红顶白”的作态。你风光了,他就吹捧你,你落魄了,他就鄙视你。

  但是,你自己一定要清晰,不要为了这些“看客”而活。

  你想养鸡就去养鸡,想去种橙子就去种橙子,想去炸油条就去炸油条,做机器人就去做机器人,想去做电商就去做电商……

  别人看不起你的时候,你不会因此而沮丧,而是感到特别的充实;别人吹捧你的时候,你不会因此而虚荣,而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这不就是酣畅淋漓的最好的生活吗?!

  你做好了你自己,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郭德纲说好他的相声,姚明打好他的篮球,屠呦呦研究好她的疫苗,袁隆平种好他的水稻,莫言写好他的小说……不就挺好的了吗?

  而且,每个人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成功!——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所以啊,我认为,国家、企业、学校、家庭、个人,在教育的目标上,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统一的路径,就是从小到大,从自己去找寻自我价值开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达到对家庭、学校、企业、国家的贡献。

  而不是相反。

  我觉得,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人,就算全心全意地奉献,对家庭、学校、企业、国家的贡献,都不会太大。

  卖油条的,和做投行的

  其实都要面临一个问题

  ▲ 很多70后大学生,都经历过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招聘会。男生穿着廉价不合身的西装,打了人生第一次的领带;女生穿着想象中的职业装,半高跟的皮鞋——大家都抱着一摞个人简历,虽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被扔进了垃圾桶。

  我自己的教育之路,是相当坎坷的,自然,也只能代表教育链条中不成功的那一些人。

  做记者20年以来,我开始陆续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和这些人的人生经历比起来,我的人生之路,其实并非“精英”的人生道路,算是靠自己的“非主流”之路。

  所以呢,我对学习、学校、能力、事业、社会标准、自我价值,有了更广阔、更宽容的态度。

  然后,我也认识了很多名校毕业的优秀精英人士。

  他们有哈佛、斯坦福、康奈尔、剑桥、麻省理工的……还有很多国内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他们有读到博士、还有在这些名校做教授的……也有在投行、华尔街、硅谷做到很好职位的……

  他们的人生之路,和我有着巨大的不同。

  他们一直都是很优秀的,优秀到根本没有机会像我那样,面临着选文科和理科,面临着机械还是经贸……类似这样的选择。因为他们的道路异常清晰,而他们的能力也足够强,可以顺利地完成这个成长之路。

  一路名校→四大、投行、华尔街、硅谷→35岁做到高层→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投资人……

  但是,每一个人其实都会在某个时候,去寻找自我价值的答案。

  这种追寻,有很多时候,会被外界的评价体系给遮蔽了。

  比如,你在政府做公务员,在光鲜的行业、在著名的企业、做到了高级管理人员……往往这个时候,面对外在的评价,就会把真实的自我价值给忽略过去了。

  但是,自己内心里,是不是真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

  于是,这类朋友中经常有人会告诉我,其实,在他们的这个群体里,仍然有一部分人,是对自我价值感到困惑的。

  而他们这么一路优秀着下来,中间几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往往是在35到40岁左右,已经做到不错的位置的时候,才会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

  一对儿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追寻自我的价值,自己创业去炸油条,竟然在当下的中国,还是惹起了一阵的风波——我其实还挺意外的。

  他们,在20年后,只不过在重复着我们那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之路罢了——他们选择医学,跟我选择机械经贸一样,那位女生学的是护理专业,竟然天生晕血;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让自己有饭吃;他们只不过在过自己的生活,却被认为是在浪费国家、学校、家庭的教育投入。

  我在这里说,大学生卖油条,和斯坦福毕业生从投行辞职开小店,其实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这又会让很多人开骂:斯坦福毕业的,就算没有自我价值,也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卖油条的大学生,可是为了生存被迫的啊!

  但是,我仍然坚持,在问题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没有自我价值的富足的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有自我价值的奋斗的生活,也没你想象的那么不堪。

  是的,我们并不知道,卖油条的大学生,以后会不会重新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我们也无法预料,每一个斯坦福的毕业生,在离开投行之后,开一个小店就很满足。

  但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人生有起有浮,事业有大有小,道路有顺利有坎坷,感悟有痛苦有快乐,别人的评价有褒有贬……

  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满足,是不是快乐,是不是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值得……只有你自己知道。

  没有被逼到绝路

  我们就不敢面对自己

  ▲ 出国、海归、外企……在新世纪到来之后,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梦想所在。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首度突破50万人。随着摩托罗拉、诺基亚、甲骨文等外企在中国大量裁员,以及中国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的迅猛发展,很多人就业的方向也发生了转变。

  我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人都很受“水浒故事”的影响。

  啥意思呢?就是不被逼到绝路上,能忍则忍,能过则过;除非一步步地把自己弄到悬崖边上,没有任何办法了,才有勇气去真正地面对自我。

  单位只要还有份工作,就算不是自己热爱的,总比没有强吧;单位只要还能发工资,虽然不能满足自己对生活的向往,总比没有强吧;单位只要还没裁员,虽然加班加点且效益不好,但总比失业好吧……

  我想,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地失去了寻找自我价值的勇气的。

  可是,现实往往并不会一直满足这样的安稳,你会发现,再好的单位,也有效益不好裁员的情况;再好的行业,也有被日益发展的科技,从整体上摧毁的时刻;再安稳的机构,也会遇到机构改革、调整,以及政策变化之后带来的变动……

  如果,你在任何地方,都还保有自己的一些自我价值,那么,当变化来临的时候,你仍然可以靠着那些价值,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否则的话,当你把自我价值都牺牲掉了,去满足了单位、公司、机构的需要,那么,当它们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一文不值。

  其实,我们更应该的,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每一个人都对现有工作、生活不满意,去寻求变化——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让你价值满满、幸福满满,当然是最幸福的人生了,就好好地过下去吧!

  我说的,是那些既对现有不满意,还没找到发挥自我价值的地方,同时还缺乏勇气的那些人。

  这里呢,我就不举例子了。

  因为,我如果举了成功的例子,很多人都会说,天哪,那个人其实是多么多么有才华,多么多么努力,多么多么幸运……我可做不到他那样。

  我如果举了还在努力的例子,很多人又会说,你看,他们现在还没成功,过得生活还不如以前……我可不要像他们一样,那么不成熟、鲁莽和不负责。

  是的,我是不会上这个当的。

  但是呢,我知道很多很多的朋友,他们在寻找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无论是多么的成功,还是现在仍在找寻的过程中……他们都过得很从容、很坚定、很自我、很快乐。

  ▲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考公务员、去国企、去外企民企,还是自己创业。没有哪个是高级的,哪个是低等的,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好。

  最后,我想再次回到最先的那个问题上,作为家长,我们在看待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

  国家对行业的战略需求,企业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每个人的价值,到底哪个更重要,哪个是你想要的?

  END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