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感为什么能为个人和组织带来好处?

  导语

  敬畏感激励人们去品味不确定性中的永恒,敬畏感可以鼓励害怕的人去接受,引导自大的人变得谦卑。敬畏感能帮助人们把绝望变成深思,在单调无聊中看到意义。

  作者:叶巍岭、周欣悦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2019年6月刊

  人类的复杂情绪——敬畏

  心理学家认为敬畏感的定义很复杂,不像开心、恐惧、悲伤、愤怒那样简单。目前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敬畏感是个体面对盛大神奇且难以捉摸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情绪体验,包含震惊、钦佩、谦恭和顺从,可能有时伴随着一些困惑、惊恐,有时还带有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好奇感。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认为,人天生有能力启动敬畏感,它会使我们的身体、情绪和精神整体上处于健康水平。

  理解敬畏感,需要理解它所包含的两个重要特点:“感知到的宏大”和“顺化的需要”。

  敬畏感让我们觉得幸福

  敬畏是一种复杂情绪,包含了多种简单情绪。那么,敬畏到底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呢?研究者们发现,在少数情况下,例如地震、海啸、火山所引发的敬畏,会包含强烈的惊恐和害怕。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敬畏感是一种积极情绪,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首先,人们在敬畏里感知到的崇高与善(virtue),会产生道德提升感(moral elevation)。道德提升感是人们对道德审美和人类善意的情绪反应,使人感到内心充满温暖和愉快的感觉,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过更美好的生活。

  其次,敬畏可以促进幸福感。有研究发现,高物质主义倾向的人一般愿意把钱花在购买有形产品上,但在启动敬畏感后,他们会更多选择体验式消费项目而不是物质消费,更愿意选择购买精神产品。有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体验式消费和精神产品比物质更能够带来持久的幸福。

  再次,敬畏感是一种能促使人们实现自我超越的情绪(self-transcendent emotion)。人们会因为敬畏而从俗世欲望中跳脱出来,看轻金钱的重要性。会因为敬畏而表现出亲社会倾向,例如在双边游戏中表现得更加利他和慷慨。敬畏感会让人更加愿意加入一个社会团体,为之贡献时间和精力。敬畏感也会让人有更高的慈善捐助意向。在心理治疗中还发现,敬畏感可以使心理治疗对象的欲望降低,帮助心理诊疗对象从现实的不愉快生活中获得解脱。

  另外,敬畏感会导致人们对可用时间的充裕性感知延长,其可能原因是敬畏感会让人更加专注。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时候,感知到的时间会变长,所谓“延展了的当下时光”(extended-now)。敬畏感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进入视野的环境上,导致时间的感知延展。这种解释与心流和正念所描述的状态极为相似,而心流与幸福感的关系已经为主流的幸福学研究者所证实。

  最后,敬畏能增进生命的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敬畏感和宗教的高关联有关系。例如,启动敬畏感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宗教关联,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会选择宗教相关地点而不是单纯的享乐。人们想要逃离苦难,但又不能摆脱命运,所以他们想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当人们从宗教教义中寻找到对当下现实生活的解释,让自己获得解脱后,敬畏感油然而生。除了仪式,宗教纪念性的宏大建筑(Religious Monument Architecture, RMA),例如宗教的殿堂(教堂、寺庙),可以激发出人们复杂的情绪,其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就是敬畏。

  敬畏感使组织稳定和谐

  敬畏感所包含的“感知到的宏大”和“顺化的需要” 两大特点,以及敬畏感能产生“变小的自我”的这种反应,使得敬畏感在群体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敬畏感既是一种原始情绪(primordial emotion),又是一种加工情绪(elaborated emotion)。原始情绪是指由于进化的原因形成的深深根植于人类神经系统中的情绪反应,它们不受文化的影响;加工情绪是指与文化习俗相关的情绪,是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原始情绪的敬畏感,本质是一种社交信号,传递着人们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信号。在社交活动中,当一个较低权力的个体,遇到一个极高权力的个体,传递社会等级的信息会有多种表达,其中情绪信号是一种类别。当你对某位领导者产生敬畏时,敬畏感不仅包含你发送给领导者的社交信号(尊敬和恭敬),也是你发送给自己的情绪信号(威慑感和自我提升感)。这种情绪表达对象的双重性是很多社交情绪所不具备的,例如自豪、倾慕、嫉妒都只是表达给某一方的社交信号。社会心理学研究非常关注那些引致组织结构稳定的因素,希望可以找出使人们关心集体更胜于自己的因素。社会性情绪被认为是“位次制定者”(place makers),可以帮助确认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敬畏就是这样的社会性情绪,它确定了个体对于更高权力对象的遵从地位。所以,心理学家认为敬畏感有助于促进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统一。如果有更多的人受到敬畏感的影响,就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好处,有益于人们进行压力管理和表达良好意愿,使人获得全面健康。

  订阅

  点击图片,马上订阅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提到敬畏感的时候,将其视为一种将个人与社会团体连结的重要心理因素。在社会变革中,敬畏感使个体发自内心地愿意跟随领袖。所以,敬畏感既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领导社会变革过程中对群体所施加的重要心理影响。

  为什么敬畏会有利于组织稳定?因为敬畏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inability)”。当人们会感觉不能将当下的体验同化到现有的认知模版中去,就会产生一种顺化的需求。顺化是皮亚杰(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是人类接受知识的两大途径之一。在我们遇到新知识时,首先会采取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联的途径,这叫同化(assimilation);当我们发现不能类比和同化时,就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schemas)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这就是顺化。

  群体中因为地位和权力的不同引发的敬畏感中所包含的“顺化”,具体包括:对领袖的顺从,以及弱化个人利益转向对集体利益的遵从等。这对于社会等级的稳定和人类在和平中生存是有利的。但是,如果群体中因为地位和权力的不同引发其他情绪,如嫉妒,它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则是消极的,因为嫉妒并不包含“臣服”(顺化的需要)。

  除了表现出对组织领导人顺化,敬畏感还让人在与同伴相处时更加谦虚。心理学顶级期刊之一JPSP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如果让同伴对一个人就谦虚这个特质打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产生敬畏情绪的人会得到更高的评分。在实验室里,无论通过看视频还是通过回忆法启动敬畏,产生敬畏情绪的个体都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强的谦虚行为,这种倾向甚至可以保持一周以上。当启动敬畏的人被要求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他们写出的优缺点数量是平衡的,他们还将自己取得的成就更多归功于外因(根据经典的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把失败更多归因于外界,而成功更多归因于自身)。研究者们证明了敬畏让人更谦虚的原因是,敬畏感会让自我变得渺小,心理学家称为“消失的自我”。

  那么,组织里的什么要素能引发敬畏感?相关研究显示,在人类社会早期,主要是高权威(如宗教领袖或团体精神领袖)能引发敬畏感。随着社会向和平的文明时代发展,敬畏感所指向的权威开始包括社会互动过程中各种人物。2012年有一个研究让被试回忆生活中的敬畏引发因素时,发现多达46.1%的情况是因为听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或是想到了某个名人。这些引发现代人敬畏的人物,都体现出“感知的宏大”这个特征,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超越了普通人的人生极限。

  除此以外,在社会活动中,那些与集体利益相关的刺激因素也会引发人们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的对象既包括发起刺激要素的人,也包括要素本身,如发起共同的竞争性目标(如球队在比赛中胜利),或发起共同的诉求(例如在灾难中存活下来)等。

  在营销领域,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敬畏感对于品牌社群稳定的影响。对于品牌资产的增值而言,个体对群体的忠诚度及群体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而忠诚度和稳定性的经典影响要素是品牌认知度、品牌认同度和互动参与度。显然,群体敬畏感是一个有待证明的新要素。我们认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或其他要素(如代言人)的敬畏感,可能会影响品牌忠诚度。

  总结

  我们在研究敬畏感的过程中,一直享受着敬畏感带给个人的好处,这是促使我们将敬畏感研究成果分享给读者的重要原因。

  幸福感(happiness)和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消费的终极目标。尽管现代化过程中的祛魅化(disenchantment),使得一切神圣的东西都退隐到人自身活动的幕后,但是,敬畏感激励人们去品味不确定性中的永恒,敬畏感可以鼓励害怕的人去接受,引导自大的人变得谦卑。敬畏感能帮助人们把绝望变成深思,在单调无聊中看到意义。

  所以,仅以改善幸福感为目的,研究敬畏感和体验敬畏感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于作者 | 叶巍岭: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周欣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