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诗是永恒的精神

  唐朝是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因此说到诗歌才经常说诗必盛唐。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在如今这个社会中人们依旧要学习1000多年前的诗呢?

  除了美的享受与学习诗歌知识外,唐诗中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当代人学习。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在《扬州讲坛·艺术十二讲》中说,唐诗是永恒的精神。

  他以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例,从中探寻当代人从唐诗中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李白的傲气

  李白是个天才横溢的诗人,他云游天下漂泊无踪,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除了驰骋的想象力和壮丽宽宏的美外,还有着更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从李白生平上也能看到。

  李白虽然诗名在外,他的一生并不顺利,政治上的理想也一直无法施展。但是在他的诗歌中,看不到沮丧和萎靡不振,只有意气风发。就像他写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对自己充满信心。

  除此外,李白的傲气更是值得很多人学习。他是一个平民诗人,一介布衣,但是跟地位再高的人也都是以平等的礼节交往。即使请求帮助,也从不卑躬屈膝。

  这些都是当代许多人都要学习的地方,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被负面想法所困扰。要有那一份自尊,一份傲气,学习李白豪气干云的气概。一个人完全没有傲气是走不远的。

  白居易的安逸

  白居易的诗分为三类。一类是写民间疾苦的讽喻诗,比如《卖炭翁》。一类是伤感诗,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还有一类是闲适诗,这类诗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实却非常有价值。

  这类诗写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白居易觉得自己过得挺好的,生活很满意,非常的知足常乐。这看起来是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那种拼搏进取的劲头,但那其实那些诗并不消极,因为此时白居易已经过了该拼搏的年纪,他在安享晚年。

  虽然白居易所在的时候唐朝已经衰弱,但是他的诗中依旧是那种随遇而安的知足。这些都是通过比较来获得心理满足,也就是比下有余,用开朗的心境去面对。

  如今很多人也很喜欢比较,但是他们都会往高了比,于是永远都不知足,什么都不高兴,怎么都得不到满足,也就非常的不快乐。这就要学习白居易的精神了。山外有山,但是如果只看着更高处的东西而忽略了自己眼前所拥有的,那么只会痛苦。

  杜甫的情怀

  杜甫被称为诗圣。圣这个字非常的超凡,只有很少的人可以被冠与这个字,比如孔子。为什么要把杜甫列为圣人之中呢?这是因为他的人格境界特别高尚,他的诗歌意识炉火纯青、千锤百炼、达到了最高境界,超凡入圣。

  杜甫的情怀最主要的在于爱人,忧国忧民,他把儒家主张仁政爱民的精神用诗歌图解出来。人的本性之间本来就有善良的成分,只要把善良的本性培育发展好,就会变成仁爱之心,成为仁政爱民的思想。

  在诗中,杜甫所抒发的不只是对个人境遇的悲哀,更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对整个国家的关爱。他将小爱化为大爱,对普天下之下的百姓都有着发自内心,真诚的感情。这样的情怀和人格境界,从古到今都非常的少见。

  如今是个人人自利的时代,大多数的人做什么心中想的都是自己,利己主义风靡社会。但其实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学习杜甫这样的利他思想,让自己的人格境界得到提升。杜甫的诗,就是真善美的精神食粮。

  唐诗的形式有很多,里面表达的意境也有很多,但是读唐诗的时候不能总是纠缠本诗中的辞藻,要看里面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一首诗,也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古人的智慧。

  关于唐诗,莫砺锋教授还有很多见解,比如该如何选择入门书等等。想要了解更多,就快点击原文购买《扬州讲坛·艺术十二讲》吧。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