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真的要死记硬背,不信你看这个就知道了

  每位同学应该都经历过语文课本上上的背诵全文,但是很多很多都不能理解说为什么语文一定要死记硬背的呢?就没有其他学习语文的办法了吗?语文的知识点吧比较多,语文成绩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今天小编就大家来看看语文的学习是不是真的需要死记硬背?

  

  学语文,需要“死记硬背”吗?

  有的人说,只要理解了意思,不需要背会课文也行;也有的人说,背那些课文有什么用,生活上用不到,过几年不也都忘了吗?

  但是国内语文界两位从教数十年的著名特级教师却不约而同地提出同一个观点:学语文,一定要记!要背!

  很多人都说在互联网时代,什么都能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孩子不再需要背课文、记忆那么多东西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赶紧请出两位老师:

  1、学语文,就是要死记硬背!

  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积累”,本身就是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的。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在学生时代熟练背诵,因为语言的节奏感在里面。

  文章写得好的人,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其中的道理也能够讲清楚。

  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许多读到的内容,借过来借过去,就活了。脑袋里的东西越多,用得就越熟练,当你写文章用词的时候,这些东西自己就会跳出来了,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2、记忆力和创造力从不矛盾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就像生孩子一样,你没有怀孕怎么生孩子?一定要先接受东西,才有可能生出来东西。

  你学一篇文章先记住它就是了,为什么要去分析“这篇文章哪句词语好不好”呢?为什么要成天考虑“我记得多了到底对不对”呢?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们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只是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要怎么理解?所以,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的东西,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就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3、写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已经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套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又不是全部依靠记忆力,我们需要吸收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以阻碍、压抑孩子的思考。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涉猎广泛才能提升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他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我相信在高考语文考试中,除了文言文之外的大题就算是真的不会你也可以编出一些话甚至抄到文章内容来答题,但是文言文这个题就很头疼,古人的思维和我们的总是不一样,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不一定是古人们当时的意思。所以文言文许多同学得分都很低!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文言文答题技巧,赶紧的来看一下吧!

  

  解题技巧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⑵疑问代词

  问人 :“谁”“孰”

  问事 :“奚”“胡“曷”“恶”“安”“焉”

  “何”可问人也可问事

  ⑶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 “之”“其”“彼”

  例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2、找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

  3、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夫、惟、盖、凡、斯、唯、窃、请等。

  ②时间词常放在句首: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

  ③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④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

  ⑤句中:以、于、为、而、则等

  例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第二位特级教师送给孩子学好语文的三样法宝,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也是“背”!

  李镇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1

  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所谓“三把钥匙”,其实就是三个字:读、写、背。如果还要加三个字,那就是——多读,多写,多背!

  多读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

  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他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

  当然,“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

  多写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

  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对不擅长写作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

  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

  总之,没有多出课堂作文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化写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

  多背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

  这个观点没错,但不能无限“覆盖”,比如它就不适合于文学。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必须在自己的体内,而不可能“外在储存”。

  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嵌入自己的血肉,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并且是终身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而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上面所说三把“钥匙”,我在解说的时候虽然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的表述,但这并不是三者重要性的依次排序。

  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

  其实还有一把“钥匙”,就是“多抄”——抄经典的古代诗文,抄优美的现代诗文。

  当然,我的少年时代整本整本地抄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后来进了大学,我又整本地抄唐诗宋词,还抄过一些中篇小说,甚至还大篇幅地抄过一些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片段。这些抄写,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积累,是“读”“写”“背”在某种程度上的综合体现。只是这种方式带有我本人的个性色彩,不一定适用于别人。所以我没将其归入语文学习的“必备钥匙”之列。

  也许有家长还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试怎么办?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啊!”我的回答是,当孩子把读、写、背当成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这样一来,你还愁自己的孩子考不好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