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阅读中,如何才能更准确的断句

  作文高中生,我们都知道文言文学习对于高考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个省份哪个学校的语文都是会考文言文的。我们应该知道的文言文的学习虽然比起白话文这类文章来说要难一些。但是只要我们能掌握正确的方法的话学好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是很难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文言文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如何才能更准确的断句呢?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自然而然会先通读一遍,然后抓住其中脉络,先易后难,借助一些关键词,配合逻辑推断,最后全篇断句完成。

  具体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宏观上领会大意

  通读1-3遍,首先在语言上有个基础了解,在例文中,基本没有生僻字,语义也比较浅显,看完基本上知道是说的祸福相依的故事。

  比较难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在知道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心里有了底,之后可以尝试断句,对于暂时无法明断的句子,可以先不管,我们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能断先断,其他靠逻辑推断

  1.借助关键词断句

  句首有“曰”“云”“道”“盖”“夫”等;

  连词“而”“因”“若”“何”“则”“以”“于”等;

  句末“矣”“耳”“者”“也”“耶”“欤”“哉”等。

  2. 通过句式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用几类表达方式来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用句式有

  (1)排比句

  排比是用一系列句式相似的句子,反复论证同一观点,用于加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如荀子《劝学》篇中,就有不少排比句,可以看到里面每句都有“…者,…也,而…”,见到这样的关键词和句式,是很好断句的。

  (2)对偶句

  对偶是一种非常工整的对称,不光字数相同,上下句子又互相呼应,结成对子。如王勃《滕王阁序》当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式。看到这样的文字,直接根据字数就可以断句了。

  (3)对称句

  对称句一般是两句字数相同,主要出于文章行文的工整以及叙述的有力,被广泛使用。如周敦颐《爱莲说》。

  学会识别各种句式,对于断句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活动。然后,通读两遍,句意通顺,但有一句不是很好断:“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还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根据后文出现的“人皆贺之”“人皆吊之”,以及古人表达的句式习惯,应该是后者才对。

  第三步:反复阅读,确认断句合理

  根据我们的理解,对于断句后的文章反复阅读或者诵读,如果感觉很通顺合理,逻辑清晰,那就可以确定断句是合理的。当然,还需要结合作者的时代,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综合判断,使断句更为符合文章实际。

  总之,文言文断句其实不难,事实上,大家感觉断句难,主要是因为古文的积累非常有限,或者平时基本不太阅读古文。适当地增加古文阅读量,尤其是采用诵读的方式,对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有很大帮助,在断句的时候就会觉得从容不迫。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