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半以上学生上不了高中怎么办

  长沙,一半以上孩子上不了普高,家长和孩子将何去何从?联系徐老师,让您孩子顺利进入高中!今年是望城区首次与长沙市内五区并轨的第一年,今年城区内参加中考的人数预计在4.7万人左右,为历年最多。2019年除了2560位直升生外,共有37023人参加中考,今年预计比去年多1万人左右。

  

 

  人数增多,一方面是来长读书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另一方面是今年望城与长沙城区中招并轨,总参考人数增加。再加上疫情原因,所以今年的竞争压力相对往届可能会更大些,形势较往年也会更严峻。

  “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太夸张了吧?”

  前几天跟朋友说到孩子的学习,话还没说两句,朋友就说很焦虑。

  自家孩子虽然在市重点初中,但压力却一点也不小,由于小学基础不行,在班级成绩一直处在中等偏下水平。

  我劝她别着急,才上初一,别这么早下结论,给孩子点适应时间,再说了孩子还在重点初中,能差到哪去呢?

  她又惊讶又着急地看着我:

  “你不知道现在我们市区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只有50%左右吗?

  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孩子可能上不了普高,他的结局不是上哪所高中,而是很有可能去中专或职高!”

  对这个数据感到惊讶的同时,我当时还是觉得这位朋友过度焦虑了,好歹是重点初中,不至于没高中读吧?

  我又追问了一下,现在的高中录取这么激烈吗?

  这位姐姐告诉我:

  “班主任在初一开学就跟家长强调,初中以后出路很严峻,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都不高,一半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高中!”

  如今中考究竟有多难?

  中考难于高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的真实写照。

  拿长沙来举例,长沙去年中考生人数在3.95万左右,普通高中招生名额为1.84万左右,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初三毕业生要分流去民办高中和职高,失去了进入普通高中和同龄人竞争更高层次大学的机会。

  △并不是人人都有普高可上

  再看看深圳,今年的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已经从47%下降到45%!

  

 

  再看看人口大省河南,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9年河南中考报名人数达141万人,而全省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只有73万,也就是说将有68万人上不了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录取率不到51%

  

 

  再看看往年的情况,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6年-2019年河南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长,普高录取人数的比例却没有增长多少:

  2016年、2017年有53万人上不了普高;

  2018年55万;

  2019年68万,

  到2020年很可能超过70万人上不了普高。

  也就是说,在政策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孩子们上普通高中越来越难,必须有一半孩子去学上职高或中专。

  原来,教育焦虑,已经匍匐在祖国各地各个角落里。

  关于教育分流, 中国父母在焦虑什么?

  现在中国各省市逐渐兴起一个运动,就是高中分流,将有50%甚至6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够就读普通高中,而只能去读职高。从人生的发展来说,他们基本上与大学无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政策呢?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的产业发展,一方面现在工人人数太少了,缺少搞不了工匠精神,其次,现在大学生人满为患,就业很艰难。

  先不论政策是否合理,单就目前的职高和职高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相信多数人不会主动选择职高。

  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于职高,家长担心无外乎三点:

  一是能否学到一技之长,关乎到以后的就业;

  二是在学校期间的管理是否严格,“别啥也没学到,学了一身坏毛病,那还不如啥学也不上”,这位家长的话很有代表性,说出了大部分家长的担忧;

  三是在孩子们15岁的时候就"提前"剥夺他接受高度教育的可能性,实在是太残酷了。

  有网友说:“就算上职高,也应该高中毕业后再上,职高至少应该设置大专文凭,不然,十五六岁的孩子去上职高,自律性差,接受能力也有限,能把技能学好吗,如果存在精品职高,管理严格,专业设置合理,就业情况乐观,相信会有人主动选择职高。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想到十几岁的孩子,要在不那么“上进”的环境里“虚度”时光,哪位父母不心痛呢?

  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一环。

  没有读普高的孩子,去了哪里?

  对于“上高中还是读职高”的话题,从来就有各种观点各种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

  毕竟,每个人自身的条件不尽相同,学习的喜好、能力以及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和期待都有很大差别。

  普高当然不是唯一出路,多元发展,适应时代,提前规划,起步晚了,我们就在中途发力。

  我们这一生确实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有些选择一旦做出了就会错过很多美好。

  身处变革时代,我们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重视教育,重视孩子,早点赋予孩子适应竞争的能力。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变化的时代,从容争得一席之地,以不变应万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