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经典案例

  虽然Jane 大学毕业快两年了,我还是把她看成一个大学生--因为初次接受咨询时她还是大三学生;工作时间也只有半年,其余时间都在学习、考研和反思中度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只能算是职场新人。自2013年7月到2016年3月,她前后已接受咨询近3年。过去三年里她在大学读书、求职、工作、辞职、考研并成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路转折,人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建议她把这段经历写出来,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借鉴,她欣然应允写成此文。希望给纠结中的学子们一点启示。

  我想这是我辗转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也是解释这所有波折最根本的原因:我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

  2014年我从一个还不错的211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带着我以为的光鲜和荣耀进入银行就职。2015年我离职,决心考研。2016年的今天,几经纠结犹豫,我决定重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我用两年时间回到了很多人的起点。相对应的,在这两年中我做了三次重要的决定,有的对有的错。

  第一个是毕业时的选择。大多数人本科毕业时面对三条路:考研,出国,求职。本科四年自我认识的偏差和职业定位的错误是导致我这三年波折的主要原因。

  大学期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不适合做会计的,我的性格热情随性,周围的每个朋友都对我说:“你这么擅长与人交际做财务太可惜了,你去做销售更合适。”带着这样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大学期间我几乎放弃了财务专业的学习。除了基本的上课考试,我的大多数时间花在了社团、实习、比赛等等我以为是更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活动。

  结果当然是简历很丰富,但是绩点排名很糟糕。

  2013年7月我开始寻求迈奇咨询徐庆老师专业职业咨询的帮助。Pathway Planner 高校专业挑选与择业指导测评报告显示我职业兴趣中的创造力和机械性非常高,技术性排在第三位,而事业心排在最后。这意味着我并没有很强烈影响他人的愿望,也就说明我以为的销售和谈判行业并不是最适合我的工作,相反,财务、翻译等依据规则的技术性工作更适合我。

  不愿意相信也不得不相信。

  徐老师对报告的解读反映出了我身上很多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特点,也打破了我对很多工作的美好想象。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具体工作,仅凭想象就一腔热血奔赴,是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常犯的毛病。

  只不过,如果我在大学入学之前就做了测评,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其实这是我所适合的专业,哪怕是带着心理暗示,或许也是不一样的结果。

  2013年9月我加入求职大军。由于我并不出色的成绩单和经管类女生的过度饱和,11月之前我的求职过程异常艰难,尤其是财务类岗位,我经常过不了简历关。直至12月底,我共拿到了两个银行offer和一个外企财务offer。

  最终选择就职于银行是由于我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考虑,我始终认为,从事后台辅助性工作(例如企业财务、人力、法务)在企业和行业内的上升空间是低于从事主营工作的。例如制造类企业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的技术工作优于后台计算机维护工作,在律师事务所做律师优于去企业做法务。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决定了未来至少五年内的就业方向,当时的我认为在银行的前景和空间是优于后台财务的。

  关于这点,我的错误在于只判断了行业而没有判断职业。我的所有分析都是针对大环境而言,没有考虑过我需要做的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否适合我。

  2014年7月我入职成为一名柜员,第一个通过上岗资格考试,第一个硬着头皮手里接几十万的现金。柜台的工作严谨甚至严苛,一举一动都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意外的是我随性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个性却很快适应,短时间内性格沉稳踏实许多。更让我自己惊讶的是,曾经以为我从小粗心大意的个性一定做不好精细的工作,但在熟悉业务之后我的差错率是全行最低的。

  测评报告其实早早地反映出了这一切,只是那时候我并不相信这些。

  2015年1月我离职。离职原因有很多,无非是所有我希望能从一份工作中得到的东西它都给不了我。记得当时看到一篇文章说,你跳槽只有一个原因是合适的,就是你从这份工作中再也学不到新的东西了。两个月左右就基本熟悉操作内容的我,离职前的状态就是把自己当做机器,标准而规范地完成每笔业务,没有任何感情地面对客户的指责和谩骂,想想觉得我应该是做到了。具体而言,最重要的离职原因是,银行的本质是销售,而这是我做的最痛苦的工作。

  时至今日,辞职是我目前认为最正确的决定。或许从职业发展角度,我不仅浪费了半年的工作时间,更浪费了应届生的身份。然而这半年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太多我从未意识到的潜能和优势在这半年被激发。没有这半年,或许我不会带着一腔鸡血继续前行,不会带着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的视角去思考未来,不会伴着如此强烈的危机意识重新回到校园。

  2015年3月我开始准备考研。决定读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了应届生身份的庇护我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于学历和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如果你想系统完整地学习一门知识,只有学校会给你机会。工作能让你快速掌握某种技能的使用,但他绝不会给你时间让你去弄明白背后的为什么。

  考研的艰辛这里我不想赘述,只不过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不选择出国读研。我一个很优秀的同学(现在留在美国工作)曾经给我的回答是,出国能带给你的只有三个东西:硕士文凭,应届生身份,名校光环。如果这三个是你迫切需要并且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得到,家里也不会因此增加太多负担,那么出国对你是不错的选择。嗯打算移民的不在讨论范围内。而这些,国内读研同样能得到,节省的成本是父母几十万的血汗钱。至于学习知识,在哪里都是靠自己。至于就业,国内的HR不傻,名校只是标签,最终决定去留的只有你本身的能力。

  我的初试成绩并不理想,当时我以为自己挂定了。那段时间我很消极,我很希望谁能给我一份混吃等死的工作,我就每天混日子好了,不想再有任何追求。

  面对我调剂、工作、出国的纠结,徐老师给我重新做了一次价值观测评。最看中的工作特征我留了三个:个人发展、工作-生活的平衡、高收入。然而我无法在其中做一个排序。三个我都想要,然而平衡和收入在如今的社会几乎是完全冲突的选项。理清思路后,徐老师给了我建议:如果你最追求的是个人发展,那么去读书吧,这是必经之路;如果你最看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去工作吧,这样特征的工作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如果最期望的是高收入,那么就要去取决于你未来的行为,无论读书或者工作,都不能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

  可笑的是,回家翻出来三年前我做的价值观测评,我的世界已然翻天覆地的三年后,我的价值观基本没有变化。这或许便是性格测评的依据与魅力之所在。

  最终我选择了个人发展排在第一位。巧的是,那份让我纠结的工作挂了,而考研却意外通过了。结果又回到了最初。

  然而这段思考给了我与之前的打算完全不同的计划。

  我不是很能熬夜很能拼命的体质,这决定了高压模式的工作我无法应对,高收入这一项我只能放弃。同时我也讨厌家务和柴米油盐,比起很多女生享受的烹调和西点,我出名的手残特质决定了太多下班后的时间对我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我很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为我太需要时间去读书充电,去远足放松,去打球锻炼,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我。我最享受的是看着自己一点点为更好去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挣钱的过程,或者单纯下班的过程。于我而言,高收入和平衡都是个人发展的途径。

  现在的我自学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拿到了瑜伽教练资格证,为着注册会计师的证书重新坐会自习室开始新一轮的努力。我丰富着自己的各个方面,不只是为了工作,更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至此,我两年的纠结基本告一段落。

  因为不够了解自己,毕业去了银行然后痛苦离开;因为开始了解自己,毅然辞职决定考研;因为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自己,沉下心来回到学校读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