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人的悲剧,从停止学习开始

  文/彭波

  春秋战国时代,是个战乱频繁,礼崩乐坏的时代,越是这种乱世,越是会有英雄和圣贤横空出世。

  至圣先师孔子的出现,无疑是为这个冷冰冰的时代带来了几分仁爱的温暖。

  孔子创造了儒家学说,其圣人地位当之无愧,他的学生中,也出现了许多圣人,例如曾子和颜回。

  这些圣人,都有一些共性。那就是不耻下问。他们懂得如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去升华自己的人生。

  0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做为圣人,不但要具备高深莫测的学问,还需要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优秀品质。

  圣人最善于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我们的知识来源,不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一些知识还来源于民间。

  有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善于学习别人的闪光点,这些才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应该做到的。

  不耻下问,要求我们善于向年龄、学问、地位比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从不同的人身上积累知识。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的思维里开始有了上下高低的区分,他们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都犯了同样一个错误,对地位和学问更高的人,我们顶礼膜拜;

  而面对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更多人则是不屑一顾,甚至是视如草芥。

  看看我们的身边,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优点,而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特长。人活在世上,总会有其闪光点。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发现许多中草药,当时各种医书的说法不一,甚至还有相矛盾的地方,如果这样写入《本草纲目》,非但治不了病,还会适得其反。

  于是,李时珍便放下架子,开始向民间的医生、农夫、工人们虚心请教,终于编辑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书。

  02

  三人行,必有吾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国时,东吴送给曹操一头大象,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曹操询问身边的人,如何得知大象的重量。

  曹操身边的能人们出了很多主意,其中还有人建议杀象秤重。

  这时,当时年仅十二岁的曹冲说了一个主意,把大象放到船上,通过计量大象排出了多少水来确定大象的重量。

  这个方法可以在不损害大象的基础上,解决大象的称重问题。

  1975年,7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有记者采访他们,你们如此杰出,是在什么地方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幼儿园。

  成人们大都会受习惯的羁绊,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失去了童真,思维就会陷入固有的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可改变。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跑回家,说苹果里面藏着许多星星,你会相信吗?当然不信。

  可孩子却能从苹果里切出许多星星,他们可以将苹果拦腰一刀,并非像成人那样,总是竖着切。

  这就是孩子们的聪明,我们成人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既然孩子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何况是另外一个成年人呢?

  善于向身边的任何人学习,我们的知识面才会越来越宽。

  对于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值得学习的人而言,我们不能从年龄地位以及学问的高低来片面评价此人的智慧。

  当初,楚汉相争,刘邦一句“如之奈何”,不耻下问,最终成为天下之主。所以说,智慧不仅会出现在学问高、地位高的人身上,还会出现在普通人的身上。

  03

  善于思考,虚怀若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我们学习之后没有深入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有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在学习上步入困境,使我们一无所获。

  颜回就是一个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的学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鲁哀公孔子:“你的学生哪个好学?”

  孔子答道:“颜回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失。”

  颜回的确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常去孔子那里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对孔子说,他已经忘记仁义了。

  孔子说还不够。过了几天,他汇报忘记礼乐了,孔子说他做的还不够。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汇报说,他已经“坐忘”了。

  孔子问他,怎么坐忘的呢?他说,感觉身体与自然相连,与世界相通。孔子说,颜回真大贤。

  颜回好学,善于思考,把学来的知识经过不断地过滤,舍弃糟粕,取其精华,成为72贤之首,的确不易。

  孔子曾经评价自己:“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习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大事业,一旦开始了,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付出努力。

  然而现实恰恰与之相反,有一些人到中年的朋友,已经在晚辈们的口中获得了“中年油腻感”的新称呼。

  这个词正是专门形容那些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自己却依然一事无成,只能通过苛责和过度贬低晚辈来寻找成就感的失败者。

  这类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早已放弃了学习,任由自己的生活变得像是炒菜后的油渣一样油腻颓靡,毫无价值。

  而我们身边,那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就像是葡萄酒一样历久弥香的中年人,大都谦虚和善,从未放弃学习和思考。

  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小辈,他们也能尊重这些孩子的人格,从年轻人身上学到崭新的思维和简单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信仰,不论是在孔子生活的先秦乱世,还是在和平富足的今天,虚心向学都是我们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