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9套高考作文题独家点评

  上午 9 点,伴着铃声响起,全国各地共 1031 万学生开始了今年高考语文的考试。

  作为高考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们照例在第一时间整理全国各卷高考作文题目,邀约名师点评,以及网络新鲜评论,呈现给大家。

  赶紧来看看,21 世纪 10 年代最后的作文题,哪道难倒了你?

  全国卷 Ⅰ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山东、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 / 名师点评

  张丽钧(唐山开滦一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一、迂回回应热点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重提“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了“劳”的重要性。全国一套作文题巧妙迂回地回应了这个热点。

  二、考生不易偏题

  据笔者现场观察,未见一名考生持“不必亲自劳动”的观点。其拟题多为《劳动光荣》《吃苦就是吃补》《转嫁劳动可耻》《劳动者最光荣》等题目,可谓正中靶心。

  三、想出彩难上难

  笔者发现多数考生都在泛泛谈劳动重要性,对劳动本身的深度解读、对劳动价值的全面考量、对劳动予人的精神抚慰等阐释得较少甚至没有。这与他们惯于写不走心的“圣诞树作文”有关,更与他们对劳动这一议题相对陌生有关。

  四、这道题更是出给家长的

  希望所有学生家长在这道作文题前好好思量:你究竟给孩子提供了多少劳动的机会?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孩子写作这类题目时有话可说。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今年高考的全国一卷对小学写作教学启发非常大。首先这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写作,在当代小学中相对欠缺。小学写作教学中,对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关注明显不够,教材中出现的此类写作命题也不多。小学的写作教学,更多侧重抒情、描写这种“对空式”的写作,忽略了写作的存在价值和实用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练习的也许只是“修辞”,而且是一种在应试时能得分的格式化修辞。我们从未想到,作文试题正在抛弃这种练习。

  我们并非排斥修辞,而是应引发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写作更多时候是因为具备了实用价值,才有了存在意义。实用性写作,应当成为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一卷的写作命题给小学一线老师提个醒:教学写作应当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应对生活、服务生活、改善生活。通过写作提高认知水平,让写作与生活对接,让文章在生活中真正起到作用。同时,写作时不应该“对着空气呐喊”,应该有真正的读者意识,有具体的表达对象。

  和生活对接,和表达的功能对接,和具体可感的文体对接,引导学生走向更广袤的,更加真实的写作空间去。

  王益民(华东师大附属重庆学校执行校长):

  “全国Ⅰ卷”作文命题的几个特征:

  1. 鲜明的时代性,党的教育方针重提“劳动”,本身就是教育新价值的体现。2. 主题的明确性,“演讲稿”的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需要在此主题下尽情发挥。3. 劳动教育,正是00后正在丢弃的技能与意识,这样文题,其价值已经超出了高考的本身。4. 思辨性,作文题的“材料”注重引发对于“劳动”的新时代的理解,从传统到当下,可赋予“劳动”以崭新的意义。5. 体现了交际语境特征。“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有明确的阅读对象和鲜明的情境特征。

  黄建德(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总体而言,今年的一卷要胜于去年。

  1. 遵循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贯原则,既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所有人都有话可说,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生活,又引领生活。

  2. 明确写演讲稿,既考查思辨能力,重视思维训练,又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特别强调读者意识。说理的对象明确,内容具体,凡能写作一般议论文的同学都能轻松应对,但对不重视多种文体训练、没有对象意识、满足于空发议论的同学,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网络趣评

  @燕都瓢把子: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空想做不到。用手又用脑,才会有创造。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网友:我们练作文的重点全部放在议论文,尤其是河北。几乎从来不建议写议论文以外的文体,结果这次直接限定演讲稿,亏我不是今年高考。

  @不羁少年与影视文学:用歌来形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卷一《劳动人民最光荣》,卷二《义勇军进行曲》,卷三《感恩的心》,全国汉语试卷《北京欢迎你》,北京卷《真心英雄》,上海卷《中国话》,江苏卷《中国味道》,浙江卷《最熟悉的陌生人》,天津卷《爱我中华》。

  全国卷 Ⅱ

  国家与人民

  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 / 名师点评

  董一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二卷出得挺好的,既时尚又别致,可以激活岁月与经典,让青春代绵延,同时也融入个人的思考。

  作文紧扣了几个元素:青春、担当、传承。这是民族的优秀传统、一种根性。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这份担当和责任,我们的人生规划应该有一种远大宏伟的东西。

  本作文题目有五个特点:第一,聚焦了“9”这个时代的切口;第二,有一种深重的历史感;第三,能让每位青年学子有话可说,关注青春本有的责任与担当;第四,每个人都可以展示个性,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出理解;第五,有浓重的当下感,谈论时代的风向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抓住这个主题以小见大,虚则实之、议论抒情,既有理性思维,也能展示文采见识。

  孙立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这是非常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且是针对热点让学生角色扮演……谈青春、梦想、信念。这是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充满正能量,充满人文情怀、家国担当的命题。而中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中,有一条就是责任担当。

  考题有5种选择,学生能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文科学生更有优势,他们对政治、历史,对过去的事情了解可能多一些。

  王木春(福建东山一中):

  卷Ⅱ弘扬传统文化,是近几年持续的热点。除内容外,写作形式毫无新意,不外乎讲话稿啊,书信啊,大家一直在训练。同时,写作思维单一,有幼稚化倾向。当然,题目也有优点,鼓励青年走出小我,拥抱时代与大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卷Ⅱ设置了“多个写作任务”,开放了写作形式。

  全国卷 Ⅲ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专家 / 名师点评

  赵清芳(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总体而言,与去年、前年的作文命题思路有所不同,不再考察学生对宏大时代主题的叙述,而是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一点来说,这一命题比较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欲望。个人以为,这一命题有以下突出特点:

  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于生活,一是微观的,高中生的实际生活,这一点无需多言。二是宏观的,整个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既是对“立德树人”的一种诠释,也是对当前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某种表达。

  情境化:漫画中的情景学生并不陌生,它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最后一课的回忆。这种情景化的设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考场上,这种情境化更有代入感。

  情感化:这幅漫画的情感焦点在“师恩”二字。这一情感化的表达,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对教育事业的情感。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借漫画渗透情感教育。

  就难易度而言,学生下笔并不困难,但要写得有温度、有深度、有新意,在考场上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平时写作能力比较强、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定的优势。(转自四川在线)

  高子阳(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全国III卷,根据漫画写作。题型没有创新,内容也没多少新意。就这幅图想写出什么精彩之作也挺困难的。老师那话,真是讽刺。让学生看书,桌上的东西,那是“书”吗?所以学生头都抬了起来,只能让老师看,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读书。老师看学生?又能看出什么呢?

  光明日报:全国Ⅲ卷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网络趣评

  @新传考研真经大伟学长 :四川的高考题目有种莫名惆怅跟哲学感。本质上,这是讨论“对话”可能性的题目,人类交往不仅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并不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在人际传播的层面上更是如此。“你们看看书,我看看你们”构成了一个奇怪又浪漫的传播模式,它并不是线性的,没有明确的传播内容,甚至不足以完成一个明确的传播回路,但却在老师,学生与书本之间形成清晰有序的情感传递。

  @枸橼酸:全国三卷让我想起了老师的经典语录:上课时盯着老师看 “看我干什么!我脸上有字么?” 上课时盯着书看 “头低着干嘛!书上有答案么?头抬起来!” 上课时盯着黑板看 “盯着黑板干嘛!看书啊!”

  @猪骨汤味章鱼丸:昨天《人民日报》推送就是全国Ⅲ那个哈哈哈。

  北京

  文明的韧性 / 2019 的色彩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专家 / 名师点评

  曹书德(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北京卷大作文保持着前几年的命题风格:两题选一,议论文与记叙文分开,两种文体中自选;而且连导语、命题都与2017年、2018年高度相似。因此考生见到题目后一定会有“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感觉。

  容易写,但要出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考生须对两个关键词“文明”“韧性”有深刻的思考与领悟。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什么?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韧性”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与发扬这种“韧性”而使中华文明更加灿烂?

  可喜的是,命题提示考生可以多方面立意取材,便于每个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从引领语文教学的角度说,此题很好地体现了对考生熟悉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综合素养考查,点赞。

  某高校传媒学院博士:孩子还在上小学,但我早就关注高考作文题目。这次北京卷作文题目,一是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二是逻辑能力。对我这样一个妈妈来讲,还是非常担忧的,担忧孩子现在所学习的东西,够不着未来这么高难度的题目。

  我们家长在辅导孩子作文训练的时候,可能不仅要着眼文字功底,还要开拓他的眼界,让他有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严谨的逻辑性。这些外围的工作非常重要。

  网络趣评

  @勒布朗liu:北京卷作文题大气,但是好难写……

  @北京老梅:每天听收音机,广播里面,红色是富强中国,绿色是希望中国,蓝色是科技中国,黄色是人民中国。稍微延展一下,700个字一点问题没有。

  上海

  文化自信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

  ①自拟题目;

  ②不少于800字。

  专家 / 名师点评

  黄荣华(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大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时代,对自我身份的确认。音乐如此,其他更是如此;由音乐“中国味”到其他中国味,最终是“文字”的中国味,“语言”的中国味。汉字、汉语,是我们的“身家性命”,是我们存在的家。这是当下语文教育、母语教育的重要议题。这个题目呼唤我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深情回顾、体认、欣赏。这样才能立定中华,放眼世界,拥抱世界。(转自中国教育在线)

  杨俊蕾(复旦中文系教授):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宽松的写作空间和回溯个体经验的可能性,比如音乐、中国味的音乐、对于世界各地异域经验的把握等,考生可以把学识、见识、知识融合在一起。同时,这个题目还考察了考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题面虽从音乐切入,但不单是考验考生对“音乐”的理解,而是需要考生对既有材料进行逻辑性加工和递进,思考“如何认识事物”,从对道理、事理的把握,引申更宽广的真理性的表达。(转自文汇网,有删改)

  叶开(《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倾听不同的音乐”、“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样的命题,看着优雅,似乎有论述空间,但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我相信,一名教授、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五六十岁,功成名就,确实有能力、有时间听听古典音乐,听听各国音乐,但是,孩子们只能在上下学的短暂时间,塞着耳机听听手机里音乐软件的音乐,娱乐一下,还不完全是“欣赏”,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只能是有些个人感受。建议给学生更多接触音乐“中国味”的机会,培养他们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转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网络趣评

  @哎哎哎哎哎太哎哎哎哎哎哎哎哎:我从东风破写到发如雪

  @Parachute20:满脑子舌尖上的中国。

  @布儿球:包邮区的作文题都是哲学思辨类的,很有人文气,这才是语文呀。

  浙江

  倾听与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 / 名师点评

  杨赢(南京燕子矶中学):浙江高考作文题兼顾文学性、哲学性和生活性。它从文学创作的两种立场——站在读者的角度和坚持自我的原则出发,引导学生由文学创作关照生活,思考如何选择生活。我们可以把这个题目定义为“写作和人生的关系”。创作要如何抉择是难的,生活则更难。

  我们在生活中是要处处考虑别人,还是要坚持自我,不顾忌他人的眼光,这也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拷问。

  考生要选择其一,必然要经历自我的追问,思考自身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具有广阔的文学视野,也要对生活有深刻的思索。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今年的作文是浙江省近年来最具思辨色彩,也是对考生要求最高的一个题目,展现了作家既要有读者意识,又要坚持个性的一个辩证关系,这也是一个隐喻,要求考生把自己一生视作一个作品——如何在坚持个性的前提下,对周边的人产生正面影响。

  好的题目有三个标准,一是,给考生的信息是明晰的,浙江省的作文题达到这一层次,但需要考生对信息进行转换,从生活现象转变到人生态度;二是给了考生大的思考空间;三是有比较大的区分度,那些思维比较有深度、比较活跃的考生在这个题目上能体现出优势。

  汤见光(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整体来看,浙江高考作文风格有两个:回归与发展。

  “回归”是作文题显示了语文特点,尤其在审题立意上,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化性”特征;“发展”是指题目既对考生有文艺文化理论与形式有一定了解,也突出语文学科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

  作文首先是要求考生能辩证理解题目要求,也就是关键词之一“左右”,考生应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作家要不要、能不能受“读者”呼声左右;

  其次,题目重点要清楚。它要求学生化身为“创造生活的作家”,学生的“生活”就是“作品”,“读者”就是你生活的旁观者或者参与者。其重点要回归“如何准确对待生活,写好生活这部书,以你的生活态度来表达你对读者的态度表达”这个观点上来。

  再次,对于文体选择,题中明确指出“谈谈你的看法”,可见本文适合写议论文,这也符合浙江卷一贯的出题风格。

  熊芳芳(深圳市盐田区高级中学) :

  这个题目,本质上就是要思考和讨论“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的辩证关系、“活出自我”与“为他人而活”的辩证关系。那么,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你将如何对待“读者”?

  萨特有言:“人总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生活。通过这些故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且他试图像他正在讲述的这些故事那样生活。”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一生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它们彼此交融,交互共生,如同天上星辰,每一颗星辰都有自己的轨迹,而其他星辰的运动变化,也会影响到“我”。跟所有星辰一起闪烁,跟所有的人们一起行走,所有的远方,所有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苏祖祥(湖北省仙桃中学):浙江卷以文学创作为材料,考查学生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坚持个性与考虑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网络趣评

  @_欢喜你_:读者的观点实际是外界对你生活对你行为方式的一种评价,实际是在问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Bitch-ww: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江苏

  人生百味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 / 名师点评

  刘宏业(南京市宁海中学):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

  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和而不同”来写,体现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大而空泛。(转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高子阳(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我喜欢江苏的作文题,颇有哲学意味哲学,懂得“组合质变”,有大组合理念,有科学组合理念,有世界组合理念的智慧。放开写,会出现很多好文章。

  网络趣评

  @紫为你涛心_: 江苏高考改革前最后的倔强。

  @名叫小小空:江苏语文高考真棒,坚持自己的文艺范,到现在我还能报出《安娜之死》《麦天》《侯银匠》《比邻而居》这些有美感有思想深度阅读文章的名字,每一篇高考之前都读了几十遍,百读不厌。

  @白羊牧首 :江苏的命题组组长一直是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他们知道文学的正确发展方向。不说别的,汪曾祺,沈从文,林语堂的文章和全国卷作文走势就完全不一样。江苏卷推崇的是前者,让考生写身边事,身边人,写人情味。

  天津

  位卑未敢忘忧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 不少于800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 / 名师点评

  滨海发布:本题注重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优秀基因,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作文题平实处见深刻,朴素中寓庄严,具有很好的正面导向,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该作文题主题指向明确,立意角度多元,情感内蕴丰富,写作空间广阔。考生可以写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写民族危亡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可以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也可以写“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担当,还可以思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作文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生活积淀、思考深度和写作个性,可以记叙、抒情,也可以说理、议论。

  光明日报:天津卷作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的三则材料,分别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命题主题鲜明,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

  网络趣评

  @哏儿都摄政王:不就是买苹果还是买华为的问题吗?

  全国汉语试卷

  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小华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造)!”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炼身体!”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② 不得少于600字。

  ③ 不得抄袭。

  ④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光明日报: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倒计时 1000 天这一热点事件,呈现奥运格言、奥林匹克口号以及运动员的豪言壮语,内涵丰富。其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不仅是体育健儿崇尚的拼搏精神,更是人生追求的目标,鼓励考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端午佳节,祝同学们高“粽”(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