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之我见

  我们都是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人,可在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之前大多数都不懂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工作了很久还是不懂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这是现状。

  本科毕业生对职业规划的理解更多是“选择”,先投递简历,面试不同的公司,拿到好几个offer,然后根据企业知名度,薪资待遇等条件来筛选岗位过滤公司,最后选择一家与期望值符合度较高的公司入职。

  硕士研究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会将自己的选择面缩小,因为他们在学历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挑选一些门槛稍高的岗位。普遍做法是:既然已经攻读硕士,工作就要在研究生专业范围内找,这样利于显示出学历优势,学习回报率才能得以体现。接下来就是在行业范围挑着前排的公司投简历,拿到不同offer,然后根据企业知名度,薪资待遇等条件来筛选岗位过滤公司,最后选择一家期望值符合度较高的公司入职。

  博士研究生选择工作时,专业度已经很硬,选择面继续缩小。普遍会选择自己博士期间专攻的方向就业,要么就是博士专业的边缘就业;或者另一种互补思路,我是A专业的博士,B专业的发展方向需要A的背景知识,那么可以选择B方向发展。

  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说,高学历会使知识面变窄加深。

  以上的求职过程都无可厚非,但和职业生涯规划无关,只是一个求职就业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不是一个选择,也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开始信息收集,工作实习,信息整合,并一直交替。由点及面收集信息,这里以公司为切入点,举例分析收集信息过程。

  图例-信息收集过程

  这样的收集信息,实践,整合信息过程应该贯穿在整个职业生涯。换句话说,即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隔2年左右,也应该收集信息再评估,以便做出适当的调整,客观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

  开始做这件事情的理想时间点是毕业前一年,也可以说毕业前一年。原因是优质的起点会让职场人事半功倍,减少不必要的探索,从而找到理想职业状态。

  TOPIC II

  《12个工作的基本》之 6种工作能力

  拥有一份工作,是初步规划的形成,而在工作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积累阶段。积累了优质的工作能力,才能在职业调整时保持上升进取姿态。

  《12个工作的基本》这本书言简意赅,总结了12种应该注重培养的能力,并阐述该种能力所能带来的优势和职场变化,今天分享书中提到的前6种能力。

  第1能力 反应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表情*55%+声音*38%+言谈*7%,可见表情和态度先于言谈。史上谦谦君子,大谈又谈的在少数。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场合中,应该懂得交流,不一定是口头交流,表情和肢体语言则更为有优势,能给人留下交流能力很强的印象。在听取别人述说,或者大开会的场合,也要以“为了提问而听”增强自己的反应力。

  第2能力 亲和力

  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将情商分为五个领域阐述:1)认识自身的情绪。2)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4)认知他人的情绪。5)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亲和力强的人大多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会破坏集体和睦。而学会主动的寒暄打招呼是培养亲和力的好方式。

  第3能力 乐观能力

  工作中遇到压力难以避免,如何处理压力能成为工作综合能力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以“学习的视角和态度”来对待遇到的压力,是一种乐观思维的提现。经常失败,工作棘手,上司不给力,人际关系障碍等,都可以用学习视角去跨越。

  第4能力 目标发现能力

  工作场中的人,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待命族”,会丧失主动决定工作目标的能力。而具备问题发现能力和具备梦想能量的人,更容易实现人生的目标。着重锻炼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机制很简单:发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把消除差距的具体策略和战术制定为行动目标,仔细分析。其中增强行动力的技巧是提高对时间的应用能力,具体方法参考文章《克服拖延,你可能需要这一本战拖工具书》。

  第5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

  需要关注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1)精力集中,知识储备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框架,思维体系才能创建知识的隔间。2)确定近期目标,形成自我监督机制。3)灵活运用,收获成果,学以致用,是养成持续学习习惯的必要条件。

  第6能力 语境理解能力

  人与人之间若想互相理解,产生共鸣,就需要理解对方语言背后的社会背景,固有语境等因素。语境理解能力低的人,常常不停的说话,但是话中无题。培养语境理解能力的几个小技巧:1)想象对方的发言背景,事先做好材料解读等准备;2)养成整理论点的习惯,在会议后可简单整理会议的论点在哪,结论是什么,每个人的主张和提问。3)尽可能多与语境不同的人交流,积累经验,并在各种场合整理论点。

  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会有一个坚持磨合的过程。第1能力-第6能力,先认识这几个概念,然后在脑海中重复,并逐渐过渡到行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