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好?你成为孩子眼里别人家的父母了么

  6岁Jasper哄包贝尔的女儿吃饺子上热搜,被网友狂夸会做人。这个6岁的小家伙确实具备了活泼、体贴、开朗、绅士、礼貌、温柔、稳重、懂事、冷静、不卑不亢、善良、细腻、真诚等美好品质,让人忍不住每次看到心里都暖暖的。当然,弹幕中“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言辞也是数不胜数。

  “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具体谁家的孩子,而是一个代名词,是一个统称,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为什么会产生“别人家的孩子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忽视了自己家孩子的优点,且将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较;第二,更多是羡慕别人家培养出的结果,忽视了别人家在培养这个孩子过程中父母的力量。

  对于应采儿(Jasper的妈妈)的很多育儿采访发现,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大胆直接且不吝啬表达爱,比如有一次谈到孩子探索柜子,应采儿直接说当Jasper去拉厨子的时候,她直接用厨子夹孩子的手,从那之后Jasper就再也不去拉厨子了;还有告诉Jasper,客厅是大家公共的区域,不可以将玩具弄得客厅乱糟糟,玩过的玩具要收回。很多人对Jasper的关注始于那句“can you stop anger now!”Jasper大胆冷静地向爸爸表达感受和想法,引得爸爸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被网友直呼“高情商”,其实应采儿何尝不是集大胆、敢说、豪爽等性格于一身呢。

  那怎么把自己家的孩子也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呢?就教育风格而言,即给孩子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规则。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在1960年代提出了一种教育风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两个维度来描述教育风格:

  维度一:响应程度,即父母给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程度。有爱心的父母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孩子则是冷冰冰的拒绝。

  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思考能力、人生经历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成长。既然是成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挫折在所难免。当孩子犯错时,肯定有恐惧、焦虑的情绪,如果我们通过指责的方式与其互动,希望通过指责批评帮助孩子增长经验,让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方式往往难以奏效,但是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往往能有意外收获,也就是所谓“共情孩子”。但大多数父母遇到的问题是,认知上愿意去理解孩子,但从情感上,并没有体会到孩子的情绪。在实际运用技巧过程中,也很难一步到位,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的练习,设身处地想象孩子面对的情境,先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体会孩子的情绪。孩子只有经常体验到家长对他的共情,才能熟练地将共情运用到人际关系中,才能善于社交。

  维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而另一些父母则本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孩子不做要求。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要求。郎朗的父亲对他要求很高,成就了钢琴天才;董卿的父亲对她要求很高,成就了央视一姐;易烊千玺妈妈对他要求很高,成就了全才少年……明星如此,我们周围很多正面案例也是如此。我们对孩子的爱是要通过要求体现出来。当然,这里的要求有个重要的前提——尊重。

  这就是所谓的“权威型”教育风格,即“高响应”+“高要求”的教育风格。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孩子关爱有加。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都能修炼成“别人家的父母”!

  作者: 辛爱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