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轻松考上多个中央部委和省直机关的

  硕士毕业后,我当上了一名异地的基层公务员,很基层、很基层那种。那是一个只有二十几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城,2015年全县才通上公交车,走在最繁华的主干道上,一眼可以望到远处的山,一片一片一层一层,山好水好人也很好。那时候的周末,凡是省会有考试,我都会去试一试,有一次算好了周五晚上坐晚八点的卧铺,周六早上八点钟到省会,然后打的赶到考场,参加九点钟的考试。意外的事情,总是那么自然地出现了——火车晚点。到了终点站,时间已经是早上八点四十,无论怎么样都赶不到考场了,那时候所有的情绪就是无语和绝望。最后还是原地未动,下了车,重新坐了一趟火车返回,别人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是竹篮还没有提,水就没了。

  可能,所有的不幸都是未来好运来临的前奏。虽然有的考试未能如愿成功上岸,但是后面的一连串考试都很幸运,三年的时间里,我进入了3个中央部委机关的笔试(面试均弃权),通过笔试、面试考上了6个厅局的文字综合岗位,在一次全市8000人参考的省考中申论单科成绩第一名(当时公务员还可以参加省考),在一次一万五千人的省直遴选考试中取得了第十名,岗位排名第二。

  遴选路上有很多硬道理、硬方法,我想大家都很聪明,如果用的好,坚持下去,绝大多数都可以上岸。

  一、关于报考的心理状态

  很多选调考试报考之前就需要单位人事部门或者分管领导甚至主要领导签字盖章同意。这个时候最纠结的是要不要去汇报。是自己先想办法考上,再去报告,还是从一开始就如实汇报清楚再去参加考试?过来人告诉你,一定要尊重领导,绝对不能先斩后奏。如果不能遵守组织规则和游戏规则,即是考上了,到了真要报告的环节,也会给自己带来被动。任何领导都不希望自己处在一种未知的不安状态或被轻视,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互相的,尊重领导,提前报告,才会有机会得到领导的支持。所以,不要怕,要勇敢。如果我们的愿望很强烈,始终要走出大山,始终要去大城市去奋斗,就不要怕去汇报。今天的不敢,就是以为的心有不甘。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终究不是一件很圆满的人生职业经历。

  二、关于笔试信息了解和押题猜题

  遴选不是一场类似于高考、考研、雅思、托福的标准化考试,只要按部就班听课、刷题、总结经验,整改提高就可以拿下高分。捕捉遴选考试的不确定性和部门特色是掌握命题的关键。很多潜在的东西,很值得去琢磨。比如,某些部门通过内部系统通知的方式开展选调,有的部门岗位条件过于苛刻严格,有的部门选调人员的录取名额只有1个,等等,就没有必要去做无谓的牺牲了。笔试的信息了解,首先是公告。公告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要求,包括报名的时间截止点等,都要搞清楚,心中有本账。其次是部门文化和特色。关于部门的职能职责、部门关心的工作热点和难点、部门的组织结构形式、部门的章程或者工作准则等等,都需要去了解。认识和了解对方,对方才会对你产生兴趣。我们才会有机会与他们共事。然后是押题和猜题。目前的很多考试,特别是部门单独的选调考试,命题专家偏向选择本系统本部门的特色材料或者特色主体,遴选考试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到反押题这一阶段。所以从命题预测角度来说,找一些部门领导、业务骨干去交谈,去学习很重要,他们对本单位的定位和描述,一些常用的目标口号或者关注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信息来源。

  三、关于复习资料

  有句话说,资料越多越反动。现在市面上的遴选资料很多,很多培训班的讲义,书也编的越来越厚,一套下来几千页,哪有时间看得完,即使看完了,也不一定用得上,即是用上了,也不一定拿到高分。以前我复习,买了一些某公某图的遴选指导用书,也就是翻了一两次失去了兴趣。所以,必须要有一些通用的资料和一些专用的资料。通用资料包括:《人民日报》理论文章、《求是》、《新湘评论》高水平的杂志报刊文章。还有公文处理、公文写作、法律常识特别是行政法常识、中央和本省的政策方针等等,我认为是地方遴选界最接地气、最有针对性的教材要属湖南遴选编写的《公务员遴选宝典》了,他们在2016年就率全国之先编写了遴选教材,对遴选笔试研究很深入。另外,还要一些专用的资料。围绕部门文化和背景知识,我选择4个信息源来学习。第一个是部门章程或者职能职责介绍,搞清楚他们是干什么的。第二个是部门的网站新闻信息,搞清楚他们最近在忙什么,关注什么。第三个是部门的领导文稿,搞清楚他们的领导决策思路和领导指示要求,包括从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直厅局本系统一把手的讲话文稿,能够从网上找到的就尽量从网上找,找不到的就联系他们系统工作的朋友去要。第四个是部门办的内部杂志刊物或者报纸,比如纪检系统就有《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中国纪检监察报》,省里的农业农村厅就有《某省农业》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