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辉:别当生涯规划的囚犯

  7-09人生设计在童年?很显然,彭明辉先生的看法和前面哈佛爸爸的不太一样。大家正反两面看,各取其精华,也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彭明辉:别当生涯规划的囚犯

  有些「生涯规划」的课会邀请号称「我从十五岁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要的是什么」的人去讲课,炫耀来宾如何在年少时选定的轨道上一路超速飙驶,先驰得点的过程。

  我总觉得这样的课程是反教育,因为它们根本就是在鼓励年轻人一辈子当「生涯规划的囚犯」,终生封闭在十五岁时幼稚、狭隘而肤浅的人生格局里,就像很多事业有成的理工学院毕业生。这样的人生像工业化生产的化学合成醋,它用化学配方加速发酵过程,成本低廉而生产快速。

  但是仔细品味化学合成醋和天然酿造醋的差别,就会知道前者味道单调,仔细分析、化验,就会发现里头严重欠缺益菌、天然矿物质等天然营养成分。这样的人生其实是贫乏、不健康的人生。

  因此,在〈教育要像立体茶包〉一文里,我主张教育要像立体茶包一样,给孩子一些自由探索与伸展的空间,而不要太早把孩子塞进一个固定的发展轨道里,硬要他们在未满十八岁时就选定「终生的志业」。

  高中生是否有能力决定一生?

  一位高中辅导老师看了这篇文章,满腹狐疑的问我:「人生真的能没有规划吗?」她也满怀困扰的告诉我:十二年国教即将上路,很多国中和高中的辅导老师都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未来的志趣与方向,不知该如何教他们生涯规划。我相信这是所有人共同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想尽快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起跑点,但是,高中生真的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吗?更别说是要决定自己的一生!

  生涯规划第一个根本的难题就是:人会变,而且很难预测他未来会怎么变!如果你经常到某人家里作客,每次去客厅茶几上的盆栽都一成不变,既不添枝叶也不凋零,你一定会心想:「这铁定是塑胶做的。」所有活的东西都会变,何况是人?

  我高中期间喜欢理工的知识而不喜欢抽象的数学,念机械系是为了实用性的发明。但是大四的时候却在一位老师的启蒙下,发现抽象性理论的趣味。博士班期间才体会到抽象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尤其心思活泼而天分高的人,对什么都有兴趣,学会一样爱上一样,各种测验结果显示的是他们过去所接触过的刺激,而不是他们潜在所有的可能性。对于这样的人,实在没必要刻意引导他们往特定的方向发展,而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可能性。

  我自己工学院出身,研究方向却偏抽象理论而非实用;最得意的心得是艺术评论和人生哲学。而大多数人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社会评论。我在清大也碰到很多这样的学生,数学系的资优生去学戏剧,物理系毕业去学音乐,机械系毕业去学色彩科学。

  此外,数学与软体程式的禀赋跟经验知识的关系薄弱,这方面的天分十几岁就可以被看到;理论物理的天分只需要有限的经验知识支撑就可以发挥出来,因此二十来岁就有机会看见自己这方面的天赋。

  但是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能力随着年龄渐长而慢慢发展出来,往往要过了三、四十岁才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与兴趣。如果急着要在十八岁以前决定自己一生要走的路,并且同时放弃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则几乎注定只能当一辈子没有人文素养的科学怪人,这其实是很残忍的决定。

  别急着找到方向

  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天分」或「天命」,一个人受到不同的刺激就有机会被启发出不同的可能性。一个人实际上会长成什么样子,一小部分看他的禀赋,另一大部分看他的际遇和应对时的选择——他碰到的老师、同学、恋人、同事、客户等等都在影响着他最后的样子。生命充满着各种不可预期的挑战、困境、刺激、灵感、启发与豁然开朗的可能性,要一个人一辈子活在一成不变的目标里,其实是一种作茧自缚的虚假人生。

  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向,但不要热心过头,太早斩断他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一个家长忧心忡忡的问我:「我的孩子什么科目都有兴趣,成绩也都还不错,偏偏就是没有最鲜明的兴趣,我要怎样帮他找出最适合的发展方向?」我回答她:「这样的孩子人生多采多姿,现实生活也不会有任何问题,你何必一定要逼他接受黑白、单调的人生?」

  种香瓜的人在每一条藤上只留一颗果实,并摘掉其余的,为的是要卖得好价钱。我们逼迫孩子只能保留一种能力,而不能有完整的能力和多采多姿的人生,为的到底是什么?

  来源:台湾《父母》杂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