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士的人生轨迹看生涯规划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第14次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共评选出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在这百余位璀璨的院士之星中,一个名字尤其耀眼,尤其让我瞩目,他就是被誉为“阿里云之父”的王坚。

  阿里云三代掌门,从左至右为胡晓明、王坚、张建锋

  王坚晋升院士的资本是,他带领阿里云团队,主持研发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是全球云计算三强中唯一的非美国公司。目前,阿里云年营收近300亿,整个阿里云体系估值高达4500亿。

  然而,让我关注王院士的原因,不是这些深奥的科技术语和力度十足的数字,而是,这位院士他居然是心理学专业出身。

  20多年前,当我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王坚院士当时已经是杭州大学心理系的主任,他在心理学的发展可以用火箭的速度来形容。28岁博士,30岁晋升教授,31岁升为博导,32岁提拔为系主任。90年代末,杭州大学并入浙江大学,王坚是浙大心理系的主任。不难想象,即便此后的岁月不再努力,王坚脚下也是一片坦途。

  然而在1999年,王坚辞去了浙大博导和主任的金饭碗,加入了微软的亚洲研究院。刚进去不久,就帮微软研发出“数字墨水”这项决定技术,影响至今。

  2008年,已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又一次放弃微软的成绩和地位,加盟阿里,从零起步,历经十年艰苦创业,创下前面描述的骄人业绩,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殊荣。并且,据说王坚持有1%的阿里股份,是真正名利双收的人生大赢家。

  回顾王院士走向成功的人生轨迹,对我们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有没有启示作用呢?在此分享我的三点感悟。

  第一、生涯规划不只是指选科和填志愿,它是需要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

  2018年河北启动新高考制度,“生涯规划”这个术语开始进入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在选学科时,同学们往往会很纠结,担心没规划好,没选择好,会影响前途。当然,每年填报告志愿的时候,也是一场纠结。

  这种纠结是可以理解的,是人之常情。除去极个别高中生有自己明确的努力方向,多数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比较模糊。因为作为高中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自我认识能力,都还处于成长上升阶段,都不够成熟稳定,因此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和价值取向的评估就不能很准确。

  王坚院士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选科和填志愿确实很重要,但是真的没有重要到一锤定音的地步。王院士本科专业是心理学,37岁才转向信息技术科学领域的,46岁才开始研发阿里云。

  随着同学们的成长,肯定也会有很多美好的机遇与你不期而遇。也许,随着个人的发展和成熟,你又挖掘出自己新的兴趣点;也许随着个人眼界的逐渐开阔,你还会发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也许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会出现让你感觉更有价值更愿意为之努力的新事物。

  我的意思是,同学们基于当前对自己的评估、基于当前对社会的认识所做出的选择,就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与其浪费时间为自己的选择忐忑、懊悔,不如摒弃瞻前顾后,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

  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王院士凭借什么实力实现华丽转身的呢?原来,王院士在杭州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去浙江大学,旁听了计算机研究生课程,几年下来,他的水平不亚于计算机导师。据熟悉王坚院士的人说:“他对生活的需求很简单,一天扎进实验室里都不出来。”他是有扎实的知识储备的。

  可见,只有未雨绸缪地储备,才不会在生涯决策时,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建议同学们也要有终生规划的心理准备,要储备用于终生规划的知识和能力资本,这样,当机遇摆在你面前时,当遇到生命的转折点时,你才有选择的能力,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点启示是,兴趣、能力倾向和价值观,真的是生涯决策的关键考量因素。

  王坚院士的原始专业心理学虽然看似与计算机科学相去甚远,但是事实上,王院士的工作始终没离开计算机。因为王院士当年选择的心理学研究方向,不是面向心理危机患者的临床心理学,不是研究学习效率和教学方法的教育心理学,也不是研究心理的生物基础、用小白鼠做实验的生物心理学,而是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工业心理学。他后期招收的研究生,都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

  王院士之所以在心理学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都能游刃有余,大获成功,是因为他一直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

  由于对互联网的兴趣,由于深信云计算改善人们生活的社会价值,王坚院士选择了阿里云的研发。期间,他遭受巨大压力。在2012年公司年会上,这位当年的浙大系主任忍不住痛哭失声,说这两年挨的骂比一辈子听到的都多;十年间,先后有上千科研人员参加过阿里云的研发,其中几乎百分之七八十都因看不到希望中途退出了。但是,他像赌命一样用十年时间潜心研究,他对云计算的兴趣和价值信仰,激发了他各种能力的发挥。王院士被公认为“中国近十年来最好的首席技术官”。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以后的每一步生涯决策时,除了简单地考虑一下舒适度、薪酬等世俗因素外,一定要多反思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和价值观。那样你的学习和工作都会很轻松,再难再有挑战也乐在其中,而且会很容易出成绩。

  第三点启示,是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王坚院士就是一直紧跟时代脚步,追随科技潮流,甚至引领科技潮流的。试想,如果王院士二十年前在浙大系主任的宝座上坐享其成,也许会很安逸,但肯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高改革,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发展新阶段选拔新型人才的需要。

  首先,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如果说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处于追随者的角色,那么今后的发展就是要走主导和领先的道路。有数据显示,华为的5G技术已经领先美国三年左右,领先欧洲五年左右。所以根据国家的战略导向,我国发展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有特长的杰出人才。在高中,从高一起,就激发学生挖掘自己的专业兴趣、挖掘自己的能力特长。在有些知名高校,从高一、高二就把有特殊能力的学生招走,不用参加高考,从而对人才进行长线培养。总之就是要为杰出人才的选拔积累生源厚度,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环境。

  其次,时代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科技进步,出现很多文理交叉的工作领域,比如科技考古、科技传媒等新行业,以前固化的文理分科不能满足新专业的需要,所以提供给同学们文理交叉选科的机会,选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学科。

  事实上,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改进调整。

  全世界大学的体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纽曼体系,就是在大学进行通才教育,不重视课程学习,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哈佛大学,这样培养的学生有眼界、有领导才能,但是据说如果让哈佛四年级的学生去某公司应聘,可能稍显复杂的技术问题还解决不了。另一种体系是洪堡体系,也就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办学方式,这种高校办学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某个行业的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某项工作。这种培养模式在我国前期建设阶段体现了重要价值,但是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通识知识不够,往往缺乏领导力。

  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既有专长,又有通识底蕴的人才。为了满足国家人才需要,高考政策在调整,高校办学在改进。这是时代发展给与我们的挑战,也是机遇。

  当前,国家将迈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有广阔的空间等待同学们施展才能,大家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为眼前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心理准备,既博览群书,积淀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养,又积极挖掘自己的特长,主动发扬自己的特长。为今后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基础,为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做准备。你们就是国家的希望,因为少年强则国强。

  郝老师近照

  文字摄影郝颖光

  作者简介:郝颖光,香河一中心理辅导教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