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生涯适应力

  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策略

  (一)掌握高中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

  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良好的自我认知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尊心及自信心、精确的性格分析等内容。首先,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个体能力图表”完成。教师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每个高中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最后确定网状结构图,确定优势特长与缺憾不足,以此作为开展后续各项工作的参考。其次,积极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则需要通过专项训练活动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项拓展训练”“自我突破夏令营”“小组项目任务分解”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高中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再次,性格分析与引导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三方共同评判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并提出指导建议,推动学生积极性格的形成。

  2.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

  理性的思维方式是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活规划,才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设计“基于客观现实,符合科学要求”的发展蓝图。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区分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主观兴趣爱好的界限,以此为基础判断未来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路线。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调整能力。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成长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和规划,由于习惯性思维或思维定势的局限,长期陷入低质量循环发展的怪圈。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包括思维导图训练、认知类型自我判断等。

  3.培养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培养生涯适应力不可或缺的内容,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信心。首先,从小事做起。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从点滴做起,如每天坚持完成一件关于自己生涯发展的小事,包括单词59背诵、概念学习、技能训练、意念强化等。其次,循序渐进。在小目标实现后,可以设立中长期目标,目标任务的达成是提升自我效能感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

  1.学校教育选取适宜的教育内容及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 Savickas 认为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应沿着 4 个维度发展,即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教师可以围绕这 4 个核心问题开展工作。生涯关注主要解决关于生涯探索的计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协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的计划;生涯好奇可以关注生涯信息的呈现,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信息主要集中体现在高考政策、高中选考、大学专业设置、职业定向等方面;生涯控制则强调生涯决策和承担生涯决策的责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多项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生涯自信强调个体有信心解决生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情感及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适当的教学节奏、设置合适的试卷难度、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业任务,对学生获得生涯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作用。教育方式对于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适宜的教育内容必须通过灵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校可将生涯教育活动按照参加对象分为几个层级:第一层级面向全体学生,具体包括生涯教育的相关必修课、学科课程渗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生涯测评及生涯教育知识宣传;第二层级面向部分学生,具体包括生涯教育的相关选修课、讲座、学生社团及团体辅导;第三层级面向个别学生,具体包括生涯导师的设置、个体咨询。设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为之思考和实践。

  2.家庭教育重在亲密关系的构建和生涯探索的支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组织家庭集体活动、与子女平等沟通、让子女参与家庭生活决策等都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式。在生涯探索的支持方面,父母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在子女生涯选择问题上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提供建议。父母也应尽早让子女有意识地关注与未来生涯发展相关的问题,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拓宽子女生涯认识的眼界,鼓励子女参与更多元的生涯探索,在子女生涯发展中提供工作引导方面的支持。

  (三)准确判断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未来社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发展方向丰富多元,应对这种快速的变化需要高中生具备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走入企业、走入市场、走入社会等方式,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通过聆听专题讲座、学习时事政治、参加社会实践等,获取关于未来生涯发展的相关信息,对社会有较为清晰的宏观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生涯规划。(作者: 郑艳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