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合并省内其他高校利弊如何

  这要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从浙江大学自身的层面来看,另外一个是要从对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个层面来看。

  先看浙大自身。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刚合并早期的时候在录取的时候受了一点伤。因为当时合并的其他高校,都是地方院校,在其他地方被视为二本,所以很多高分考生不乐意报考浙大,主要是害怕优质专业没有录取的话会被调剂到原来的二本院校,会觉得吃了亏。因此当时浙大的分数实际上要远低于现在。在很多地方的录取分数线是跌出在20名之外的。

  负责浙大合并的时任校长是潘云鹤,在并校几年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很欣喜的谈到,经过几年的努力,每年的招生分数都有了稳步的提高,可以看出并校对于生源还是在短期内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概是到了10年以后,也就是2008年左右的时候。相对于生源带来的影响已经完全被吸收,此时浙大的分数线应该说在全国各地都能够稳定前10名。

  随着并校带来的是浙大的学校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呈几何级上升,这是并校给浙大带来的最大好处。从长远来看并校在早期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过其后就以正面影响为主,所以对于浙大的长期发展来讲确实是一件好事。

  至于浙大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完全是由于并校导致的。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理工科的经济回报比较高,而这恰恰又是浙大的优势学科。浙江经济飞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财力充沛,而浙大又是浙江唯一的重点高校,获得的地方政府支持非常大。反过来地处杭州也为浙大揽才提供了一定的优势浙大校友是中国高校里边对母校最为慷慨的。浙大每年可以收到校友的巨额捐赠。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是否对其他高校发展形成了抑制,以至于没有形成一种梯度性的发展?

  应该说最大的发展根本就没有对浙江的其他高等院校形成抑制,原因非常简单,落差实在太大了,根本就不需要。

  那为什么没有形成一种梯度性的发展呢?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浙江的高等院校数量少,自然就形不成梯度。

  而浙江高等院校比较少,这是受制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民国时期的高校分布,第2个是解放以后的,院系调整当中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吃的亏。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分布,其实和现在差异不大,最集中的地方依然是北京上海和南京。只是顺序可能要调整一下,南京要排到第一北京排成第三。高教资源作为一种半政治资源,和政府的关系很大,很多高校是跟随政治中心而转移的。北京能够在解放以后胜过南京,靠的就是这个。南京则依靠民国时期的高教资源积累,维持住了第三的位置。

  至于另外三个高教资源比较富集的城市,武汉,西安和成都则是因为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将当时周边地区的所有高教资源都集中到了当地,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们实际上是解放以后院系大调整的受益者。

  而对于杭州来说,这次调整就不是太幸运了,本来高教资源就不丰富,浙江大学的不少资源还不得不分流到上海去,主要流向了复旦大学。这就导致浙江原本并不富裕的优质高教资源愈发稀缺。现在浙江省内的大部分院校都是解放以后才逐步创办的,时间都比较短,有的甚至于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创办的。高教资源比较特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浙江大学形成巨大落差是历史原因导致的,不是浙大打压的结果。

  其实就全中国来看,能够形成高等院校梯度发展的,其实也就是高教资源最丰富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和南京。其他包括武汉和西安实际上都不能达到这个水准。对于杭州来说更是如此。

  应该说,最大合并以后,对于浙江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来说,还是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的。别的不说,像农学医学这样的学科,在浙大非常丰裕的资金投入下,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医学,近些年进展很快。可以说如果单打独斗的话,浙江医科大学现在也就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医科大学,但现在浙大医学院已经成为了国内医学院校的2梯队,从实力上面看,比北京上海的四大名校略差一筹,但已经和中西部的一些老牌名校比如华西医学院,同济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居于同一水准。相对来说,杭大的优势学科文科在浙大的发展确实不是太尽如人意。这可能和浙大以理工科为主导有关。但是瑕不掩瑜,农学和医学的发展显然要比分校的时候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本身还是从整个全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并校,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然其中确实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是确实是功大于过。至于某些方面的问题,有调整必要,但不必因此而否定合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