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助力中考分流选择大方向——高中就好?中职就差?

  如果你问我,一个人的生涯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建议会是出生的时候就开始。

  如果你问我,孩子的学业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学业”比较广义,我的回答应该是出生的时候开始;而如果这个“学业”比较狭义,仅仅指孩子“升学”有关的,我的回答会是:最迟从初中开始。

  中考,第一次职业大分流

  为什么从初中开始?不用我说,大家一定会想到中考。

  是的,中考是一生发展中的第一次重要的生涯决策,而且这个决策还会对未来的升学与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读高中,按照现在的升学招生制度,那么意味着将来有90%~95%的人都会考上大学,而这些人当中,有约50%多会就读本科类大学,其余的同学会读(高职)专科,另外小部分学生会出国留学或通过其他渠道升学,极少部分学生普通高中毕业后就业。

  而(高职)专科肯定不是当初让孩子读高中的家长或学生们的最初理想,绝大多数人是奔着本科院校去的。如果高中毕业后只能考上专科,估计家长们会这样数落孩子:“早知道你就考个专科,当初不如让你读中职算了!”

  但是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层面,需要约50%的初中生升学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现代化职业教育,近些年技术类人才极度缺乏,国家极需发展技术类人才梯队建设生态链正常运转。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同一年级段的初中生,最后就读本科院校的学生约只有不到30%。

  随着职业教育中“师徒制”、校企合作、在岗实习等教育模式的推行,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率都是很高的。如果孩子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手上有“活”,不愁找不到工作,可能在毕业之前就找到工作了,还可能是企业需求的“香馍馍”。

  不公平的待见

  (说明:因为我们后面的课程中还会讲到更多的高中升学的内容,所以这里我会花一点点时间来多谈职业教育,本文后面,特地安排一篇2019年国家最新发布的职业教育改革通知,欢迎大家对职业教育做更多的了解)

  我对孩子上高中或者中职,没有任何差异性的评价,但这个社会有、人民群众有、家长们也有。很多家长跟我说:“如果孩子读中职,就‘毁’了,因为听说中职的孩子不读书的,只玩还早恋。”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职的学习中,他们学的书面知识相对较少,但他们有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

  就像高中的家长说:“听说有些一般的本科院校学风很差,学生都不读书的”,这有时候也是一种误解,大学里因为专业设置的不同,有些专业本身就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的理论性。

  我反而会认为有些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在我们国内过于偏重理论,所以导致很多本科生大学四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专业能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除了文凭根本没有什么能 力强项。

  而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80-90年代通过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历史背景下,现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还是要读好书,考上本科、考上211、考上985、最好是C9。

  这是现实,没有对错,谈对错也没有意义。但我唯有觉得一些不公平,对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兴趣和能力相对较弱,最后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继续升学的孩子显得不公平。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生涯规划常用的霍兰德兴趣类型把人分为六类:I调查型、A艺术型、S社会型、E事业型、C常规型、R操作型。

  其中,I调查型、A艺术型的人喜欢“理论”(Idea),这种人对概念、想法、创意等感兴趣,E事业型、C常规型类型的人对“事务、数据”(Data)感兴趣;S社会型的人对“人”(People)有兴趣、R操作型的人对“物体”(Things)感兴趣。

  而应对我们现在这种传统教育,以“理论”与“笔试”为主的应试教育,你是不是能看(听)得出来哪些类型的人会更能得考得好?

  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喜欢理论的人对传统应试教育会更有可能多兴趣、学得更好;喜欢操作、事务的人对传统应试教育可能少兴趣、学得会差一些。

  同样的,在美国MBTI的研究中,更是有各种数据显示,在高学历的人群中,N直觉偏好的人占比更多,而同一个维度上S实感偏好的人占比少。因为据MBTI的研究,越高的学历,需要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而实践性的学习需要更强的现实感与操作的天赋。

  每种类型的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因为每一种类型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少了任一种人。

  所以,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讲,对于您家孩子的未来发展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

  就好比喜欢理论的我,我可以讲课、可以做咨询,但我一直不会开车,讨厌各种动手的事情,在机械操作方面几乎是“白痴”,体育运动方面也没什么能力。这些对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曾一度非常困扰我,从小到大跟同学一起玩乐项目时一直都有自卑感。

  但好在,我在职业上混了十多年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也有了更多的快乐;同时明白了自己的弱势一面,所以也多了一些释然。

  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适合的方向,那么,生涯的发展都是不需要去担心的。而最怕的是,家长们一味地遵从外在评价标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发展孩子内在的特质。

  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

  初中刚好是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该走向哪里”的一个绝佳时间阶段。这个年龄,如果做到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特长,确立志向,那么人生的路走起来就会有方向、有目标。

  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尚不完全具备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于是,家长需要负担一部分协助的任务,扮演参谋的角色。当然,也许个别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思考的独立性的家长,这种时候可以放心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那家长们又如何协助孩子选择好这个大方向呢?

  第一、初中三年期间,注重了解孩子的优势、劣势、兴趣、特长,多参加活动、多锻炼、多探索,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多了解、多打听一些未来可能适合发展的方向的信息。

  第二、让孩子通过学习、咨询等方式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更多的认知,鼓励多体验感兴趣的职业或专业,有体验才会有感受,有感受就会知道哪个喜欢、哪个不喜欢。(如果有初中生来咨询,我通常会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评量表”来帮助孩子自我了解,帮助家长了解孩子。)

  第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兴趣与个性,给予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发展出自己兴趣方向的能力。初中阶段能力的培养会极大程度影响到孩子后面5-10年的发展,所以一定要找对方向,有的放矢。

  观念:指向分离的爱

  在亲子教育中,孩子进入青春期,我时常会听到家长们这么讲:“孩子小的时候真的很听话的,但是现在都不听了,说什么都没用。”这种情况下,多数是孩子长大了,但家长却没“长大”。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一定要调整心态与方法,他很快就是成人了,他如果长大了还听你的,可能就“废”了,不是“妈宝男”就是“公主病”,更严重的是最后变成“啃老族”。

  当然,父母的感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听“大人”话听了十多年的“小孩”,突然有一天不听“大人”的话了,求这个时候“大人”的心理阴影面积。对有些家长来讲,这种“打击”不亚于你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爱人跟你说,“以后我不想跟你过了”。

  所以,不管是从意识头脑的层面,还是从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作为父母,都要接受这个一样现实——世界上唯一指向分离的爱,是亲子之爱。

  我们能够把孩子抚养长大,让他在成长的过程学会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以及学会如何才能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在他成年后能够独立地在这个世界生存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我想,这便是我心目中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爱。

  原创: i木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