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助力高中生升学与报考——目标院校、学业成绩、学习动力与志愿报考

  新高考后,升学报考概况

  高中生三年努力,甚至有人说是十二年的努力,到最后是通过一系列的升学报考方式,进入大学就读,于是几乎这个社会所有的人与力量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高考”与“报考”这两件事情上。虽然现在读大学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了,但是人们的焦虑仍然有增无减。

  高中升大学的方式,据专家分析说共有30多种,但实际上,大多数依然是通过普通类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进入大学。

  在新高考教育改革以后,另一个升学报考的方式招生学生也逐渐变多,那就是——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浙江简称之为“三位一体”(全称是‘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从这几年的政策趋势来看,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还将会继续被推行。

  而被考生与家长熟知的还有一种招生方式是“自主招生”,这里说的“自主招生”是狭义的理解,指的是全国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其中77所面向全国学生招生),但从2019年的各个学校自主招生政策来看,报名的基本要求提高,未来会更加提倡“宁缺勿滥”的原则,所以学生走自主招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招生,对于高中生考大学来讲,落实到最后,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专业、二是院校

  而随着新高考改革“专业平行志愿”的逐步推进,招生录取不再是先看你填了什么学校,而是直接看你在志愿中“专业+学校”的顺序;是否能录取,不再看学生的分数是不是高于“学校投档分”,而是看分数是不是高于“这个学校的某专业录取最低分”。(此段指浙江省)

  随着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打破一本、二本、三本的界线,在我所在的城市,这几年里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学生与家长对于地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学生宁愿去一个一二线城市的独立学院(原三本),也不愿去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公办的二本学校,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特别考察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是否有空调、校舍新旧等。

  学业成绩与目标大学

  对于“专业平行志愿”,依然很多家长还是不理解这个政策的转变。

  有很多、很多的家长会问我:“老师,你说我家孩子成绩在600左右,这个成绩有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可以报考?”有些家长会说:“老师,这个分数能报的学校我看了一下,有A、B、C这些,但这些学校里有什么专业可以选呢?”

  如果对于高考志愿,你提出的问题依然是这样的,就请你一定要去“恶补”一下政策信息。

  现在国内的本科专业已达600多个,其中有些专业招生的学校很少,但有些专业招生的学校很多,而同一个学校在一个省招生的专业(或专业类)的数量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以上两个家长提出的问题,任何一个专家都是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的。

  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助力高中生升学报考,“选专业”与“选学校”是两回事,需要的是两种不同决策思路及操作方法。(在专业的选择上,前面两节课中已经有了讲解,家长们还有疑问的,可移步至上两节课收听。这一节课里主要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谈谈院校的选择,另外也谈一谈对于院校选择有关的学业分数。)

  什么因素决定你能报什么学校?那肯定是分数,不管是新高考还是老高考,不管是高考志愿还是“三位一体”,分数都是起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分数会决定你的目标院校,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考出什么样的分数确实是重要的。学生及家长们也为了“分数”付出更种更样的“努力”,挤出所有的时间。大多数家长都会跟我说:孩子没有时间来做咨询,所有的时间都排满了。排满的当然是各种学科提高班。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事倍功半”的学习安排,但不想做太多讨论。

  这里,我想从生涯规划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简单谈一谈对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有帮助、同时是学业规划方面的一些认知,也许多了这些认知,可以让你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事半功倍”。

  生涯规划助力学业成绩

  从生涯规划、心理发展与社会学习认知的角度来讲,对学习成绩与学习动力起着重大影响的因素有这样的几个: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在前面几讲中我们一直有提到,可以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据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高低影响学业成绩的高低。

  学生在特定学科方面的表现与他在该学科领域的特定自我概念有关;高的自我概念促进学业成就的提高,而高的学业成就也可能会导致自我概念的提高。

  所以通过生涯规划来协助学生提升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

  “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与技巧的使用与高中学生的年级平均成绩以及这些学生在大学的持续良好表现呈正相关关系。

  常见的学习策略:计划和集中注意力、组织与记忆、理解、认知监控、练习等。

  学习策略运用的更加老到,就更少需要意志的努力。所以通常情况下会看到学习越好的学生学起来会更轻松。

  学习策略在我们接受教育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都会在学习过程中有安排,但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住这些策略。

  更加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去拓展或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而是盲目地参加补习,付出时间,但“投入与产生比”却真的不高!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力,所以,越临近高考,学生能不能在成绩上有所突破或最终发挥得好。我一般会看他/她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到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会“越战越勇”,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还没有“打战”就在心里面已经“缴械投降”了。

  那么自我效能感如何提升呢?可以多增加成功的经历或经验,肯定在经历中能力的提升与努力的过程,设定一些目标并且达成,找到学习的榜样,家人、师长或同学的正面鼓励,有兴趣的激励或准备开始行动,这些都有利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而焦虑或预感不详,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所以,家长们值得重视的是:你对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信心,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管孩子现在的成绩如何,都建议你要对孩子为自己将来而努力的心态要有信心。

  而通过生涯咨询,一定程度有助于孩子自我效感的提升。

  “自我调节学习者”

  在学习上具有较好自我调节的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者”),他们通常是这样子的:

  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会把自己的心智能力转化为学业技能和策略;

  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如何才能学得更好;

  也非常了解所学的科目——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学得更多;

  了解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

  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

  知道如何保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

  知道当自己紧张焦虑、昏昏欲睡或懒洋洋时,应该怎么办;

  当他们面对各种外界诱惑时,也知道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些诱惑;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因此他们的行动和选择是自我决定的,而不是受他人控制的。

  ……

  我也不得不感慨,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就是家长与老师心目中最理想的“好学生”、“学霸”。

  我在给学生做长程的学业规划咨询(指高一、高二直到高三),在长程的生涯教练与跟进中,会运用更多心理咨询的技巧尽可能协助学生“自我调节”。

  在咨询中,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学业生涯的任务,确定方向,设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并且在过程中分析哪个地方做的比较好、那个地方还需要改进,以便与未来的目标相吻合。

  志愿填报还挑战“价值观”的认知

  在浙江省实行的新高考志愿填报中,学生们需要对最多“80个志愿”进行排序,以使自己的成绩能够最有效的被一个更好的志愿录取。所以学生们在填志愿的时候,要选择好“专业”,评估好“学校”,还要结合“地域”。

  是按专业排序?还是按学校排序?还是按地域排序?

  还是同时评估两个因素?或同时评估三个因素?

  每一个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次讲座的时候,有个家长就说,一个朋友的孩子六百多分报考了省内的一个重点大学,而她看了数据,说孩子也可以被河北的一个211学校录取,如果是她,她会认为把河北的211排在前面更好。

  新高考的志愿填报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如果你没有付出脑力、劳力、时间和精力,要排出一个满意的志愿顺序真的很难。

  除了我们在这三节课中讲到的内容之外,影响学生高中升学报考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而在人生决策的关键时刻,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才是你会把哪个志愿排在在前面的关键。

  那么,你对自己的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有更多的了解了吗?你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涯中想要的是什么了吗?

  原创: i木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