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教育的意义及五大误区

  岁月的时钟像个永动机,滴答声中谱写着人的生命角色转换与命运轨迹。2009年毅然辞去高中校长后就潜心研究生涯规划,那时候,我把生涯规划叫生涯设计。记得北大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老安教授等人来我工作室时,说我把生涯规划叫生涯设计也是算是“够时尚、够前卫”的了。弹指间,把生涯教育作为事业来做已越过整整10个年头了。回望来路,“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伤”。但我觉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这是我当老师应当有的一种生活样态。瞻望未来,为了使生涯教育这门人生必修课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澄清一些生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期更好地“助人助己、渡人渡己”,于是一早起来,一怀茶一支烟,用鼠标输入的“蜗牛速度”点编着题为“正本清源: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五大误区”这篇推文:

  一、无用论观念误区的表达方式及成因分析

  从2014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新高考,已经走过5年并有3届毕业生了。但至今仍有一些人认为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无用,其典型的表达方式是“在没有生涯教育的日子里,我们不照样抓刷题、促高考”、“如果上级来查或者家长、学生有需求,弄个心理课老师顶一下或者船到桥头请个专家讲一场报告自然直”。生涯教育无用论者,究其原因是“不知道生涯教育是干啥用的,也不知道选择性背景下的新高考如果离开了生涯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人,总是基于定向的传统经验型管理的心理模型应对不断变化着的新高考,再有是害怕承担实施生涯教育万一带来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后果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可见,这种对生涯教育业已形成的无用论认识和做法,必须及时“棒槌一下”,让其清醒并纠正过来,否则“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怀疑论观念误区的问题描述及成因分析

  生涯怎么能够规划?高中生介小年纪懂什么规划?生涯教育是出空、浪费时间影响学习?这些问题描述是怀疑论者比较典型的几种情形。怀疑论者怀疑生涯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总是把因果关系与变化发展二元对立起来,不知道生涯教育所起的教育功能”。当然这些怀疑论者比无用论者有那么一点进步,那就是利已主义的选择性发声:一方面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有成绩有进步,就说早规划早得益;另一方面不规划,相信天命,“书读不好是命中注定的”。其实怀疑论者要知道,生涯教育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形影不离、相伴左右”的,生涯规划在本质上是指个体持续一生的在愿望与可能性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一系列妥协和权衡的选择过程。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想想头”,只不过没有用到“生涯规划”这个专业名称而已。如今天晚上吃点什么……(笑)。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平衡人生历程中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将计划的内容与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有机联系起来,并妥善处理好计划与不期而遇事件的关系,扣好人生每一粒纽扣,从而使高中取得更好成绩以未来人生有更好发展,过一种更好的人生。

  三、狭义论理解误区的显性表现及成因分析

  “把职业生涯规划视作生涯规划或者将学业规划视作生涯规划或者将心理课等同于生涯课”,这些都是狭义论者理解误区的主要显性表现。这些狭义论者产生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全面深刻理解生涯规划所包含的认识自己、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核心内容及相互关系,属于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知半解毁人不倦,害人匪浅。因此,当狭义论者真正弄清楚“认识自己是做好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学业规划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课程核心,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目标与方向”,生涯教育或生涯指导算是入门了。

  四、割裂论策略误区的常见表现及成因分析

  “只仰望星空做规划、设计蓝图,而忽视低头走路脚踏实地落实执行规划;规划是个将来事而不是一个现在进行事;主课都没时间排,还轮得到你生涯课”,这些是割裂论者实施策略误区的常见表现。这种误区产生的原因源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全程去体验实践高中三年生涯教育的整个过程,无法获取生涯教育所带来的个体和整体教学质量效益和生命价值意义,属于半吊子工程。因此,新高考下,生涯教育理应成为学生课程的标配。

  五、万能论定位误区的一般表征及成因分析

  “只要学生选科选好,升学路径规划好,就万事大吉,胜券在握”。这是万能论者在定位误区上的一般表征。产生这种定位的人,往往是一个叶公好龙式的人,或许过分夸大规划的意义;或者过于依赖生涯理论、生涯测评工具;或者忽视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不居的特性;或者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重纸上谈兵、轻实践探索体验。这种规划科学合理但没有实施行动或者规划不当而实施行动,其结果是“高一想想清华北大、高二想想复旦交大、高三最后是暨阳农大”。因此,没有系统观念的生涯教育,注定付出得不到好的回报。

作者:陈剑云 生涯见荣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