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涯规划意识,学历越高越失败

  新高考方案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而且把专业的选择提前到高一年级,这也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到了新高度。新高考的考录方式,从原来的“选学校”变为“选专业+学校”,考录方式与未来专业和职业息息相关,原先只是作为心理课一隅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跃成为学生迫在眉睫的重要事情。

  最近遇到不少高中孩子的家长,张口就是说自己从事的金融或财务职位挺好,工作压力不太大,收入还高,自己孩子以后也报考这类的专业走父母同样的路。这样的说法听上去貌似给孩子规划好了未来,让孩子也走自己一样美好的工作生活之路,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不说未来10年整体职业体系会面临大变革,只看这些不是基于孩子的特质、兴趣、价值观探索基础上家长单方面做出的决定就知道这样的决定太片面。有些时候,静心下来,让孩子做比较细致的自我探索,能够决定孩子很多年之后的选择是不是更好一些。

  如果你的孩子恰好还没读大学,还不知道将来学什么,如果你正好点开了,那请你花五分钟看完,也许会对你很有用呢。

  下图表明了未来的职业的各方面要素和人本身各要素间的匹配:

  

 

  1. 核心能力

  能力是孩子基于定的一个方向,并在这个方向长期努力成为专家,这才会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而成为专家谈何容易,起码意味着孩子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才会让孩子在这个方向比别人专业很多,一万个小时什么概念?除以一天十个小时也要一千天,所以大学四年一定要好好把握。

  从来就没有什么黑马,一切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而方向的确定必然是由另外三个人的内在世界探索而形成的。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学历越高孩子会越失败。

  2. 职业兴趣

  这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

  认为人的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Holland认为职业兴趣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探索孩子的职业坐标则可以对应出孩子兴趣职业范围。比如R型兴趣的孩子喜欢和物的研究学习应用,如果让他去学习市场、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这些未来需要更多和人打交道的职业那么对孩子会是非常痛苦的选择。

  3. 人格与职业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质,我们把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直观想象为如下流程:(大脑获取信息后)触觉感知——直觉感知——感性判断——理性判断,最后做出决定。

  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都要走这四个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个环节中的倾向程度不同(也可以理解为滞留时间长短不同):有些人更倾向停留在触觉感知环节多一些,而直觉感知一带而过;有些人在判断环节,更倾向停留在感性判断多一些,理性判断一带而过。

  此外,大脑的这两大基本功能还受到每个人的精力来源不同与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由美国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提出),最终的决定就千差万别了。比如有的孩子爱抓现实的细节,从来不做对未来不着边际的思考,那么他做诸如税务、法律等需要重视现实细节的工作比他去做需要战略规划顾问更合适,从事后者这类的职业可能会令他百般努力而不得其法。

  4. 价值观

  价值观对职业的选择会是长久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影响元素,甚至往往超过了兴趣和性格对我们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克奇于1973年《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中,提出13种价值观:1、成就感;2、美感的追求;3、挑战;4、健康;5、收入与财富;6、独立性;7、爱、家庭、人际关系;8、道德感;9、欢乐;10、权力;11、安全感;12、自我成长;13、协助他人。

  孩子究竟是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将决定他对职业的选择。例如,新闻里经常有报道,高盛的VP放弃百万美金年薪工作而选择做回国做公益,白领会计师去巴厘岛做潜水教练等等,这些选择的变化都是他们自身价值观导致的。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对2、3、4进行有效探索,请不要擅自帮孩子拿主意他的人生要怎么过,基于2、3、4有效探索基础上的1万小时能力积累才是孩子幸福生活的保障。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