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浙江、上海试点已经实施四年多,在新高考变革性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其中“生涯规划”是最亮丽的关键词,生涯规划指通过对自我和外部环境的探索,确立适合自己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它能解决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高考科目的选择和学选考的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和自我发展的系统设计,专业高校的选择和高考志愿的填报,以及职业倾向和后续人生发展的思考等等。如果一个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仅仅为了解决高考科目的选择或仅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那么给学生做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如果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那么生涯规划教育做起来就比较复杂;如果为了解决学生做人问题,那么生涯规划教育做起来就更系统更复杂。站在不同层次看待生涯规划教育,会衍生不同的教育策略与方法,产生不同的生涯规划教育效果。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教育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如果我们的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有前途,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今天的高中生,是15年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力军,也是30年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因此,我们对这一代高中生教育是否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关系着未来的国计民生。立德树人的根本环节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三大问题,而生涯规划教育恰恰可以解决这三大问题。

  在引领学生做生涯规划时,首先,我们问学生为谁做人?它是生涯规划的出发点。若学生为自己做人,那么他做生涯规划时,会基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进行规划,以后报考大学专业、谋求职业也会基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若学生为家庭做人,那么他进行生涯规划时还会基于家庭的需求与愿景,如果他的家境比较贫困,那么他未来报考大学专业,以及就业时会追求高回报的职业;若学生为国家做人,那么他进行生涯规划时还会基于国家的发展与需求,比如我们国家提出一路一带,他选择专业、职业就会往一路一带方向靠近。为谁做人直接决定学生做怎样的人,还会激发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仅为自己做人,那么他的规划的出发点是基于自己发展的需求,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自己的愿景;如果一个学生即为自己做人,同时也为家庭做人,那么他的发展的驱动力不仅源于自己,还源于家庭的责任感,他的目标牵引力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大;如果一个学生的规划基于自己、家庭和国家的需求,那么他的发展视野会更广、人生格局会更高、人生使命会更大,他的目标所产生的驱动力会持续时间更久、强度更大,他的未来人生发展舞台会更广,人生的价值会更大,人生的幸福感也会更强。

  其次,我们问学生做怎样的人?它是生涯发展定位问题,是生涯规划的根本环节。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也不同;每一位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和期望值不同;每一位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程度不同,等等。因此,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目标与愿景往往是不同的。在引导学生做怎样的人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基于个性。个性是生涯发展定位的内因,了解个性属于自我认知,即探索兴趣、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价值观等。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与潜能,以及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渴望什么。比如,在性格探索时,我们利用荣格理论问学生以下四个问题:(1)不累的时候,您愿意独处(I),还是聊天聚会(E)?(2)您更喜欢抽象、新颖、有高度的理论话题(N),还是明确、规律、具体的操作步骤(S)?(3)原则和讲理(T),与人情和谐(F),哪个更重要?(4)您平时喜欢按计划行事(J),还是随性应变(P)?对于上述四个问题,你当下更偏向哪个,选出的四个字母组合构成自己的性格类型,然后把这四个字母输进百度等进行搜索,网络里有详细的性格特征描述及适合的职业类型等,若学生认可测评结果,那么它对职业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不过,多年的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表明,中学生的个性倾向难以测定。一方面由于现在国内的测评工具基本上源于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距,测评工具缺乏针对性,测评的信度往往不高。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素质化、社会化和人格化过程,个性在不断变化中难以测定。还有,我国基础教育由于过分重视学业成绩,人格发展往往滞后,就好像对一个视力不好的小孩,整天拿着视力表去测量,是没有价值的。

  第二,基于家境,尤其是家庭人均GDP,因为经济是基础。如果学生的家庭的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组织划分标准,3000美元是温饱线),此时,家庭成员的发展定位主要是为解决生存问题,家庭成员往往为解决温饱、安全等问题而努力拼搏;如果学生的家庭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低于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组织划分标准,8000美元是幸福线),此时,家庭成员共同的目标是发展,为了幸福生活,他们往往会为了财富发展、事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如果学生的家庭的人均GDP高于8000美元,此后,随着财富的发展往往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家庭成员往往开始关注自我,开始追求自由、反思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2016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超过10000美元的省市已经有10个。在这种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定位的共性是追求自我、发挥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例如,2016年杭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7000美元,在生涯规划课堂上,我们问学生打算做怎样的人时,学生们思考最多的是:“我有什么兴趣、什么天赋,怎样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因此,在引导学生做怎样的人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也要顾及整个国家的人均GDP发展水平。

  第三,基于国家发展的需求。从二〇二〇年到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时期,这两大目标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发展程度,他们肩负着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在生涯发展定位上,我们还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站在全球发展的视野,引导学生思考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它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

  第四,基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程度。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主要指对学科、专业、高校和职业等的认知。近几年生涯调研表明,目前学生严重缺乏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做出的生涯发展决策是缺乏客观依据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当下,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学科、专业、高校和职业的认知。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我们研发学科测评工具,从学科兴趣、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方法和学科观念等五个维度编写《新高考指南 高考科目7(6)选3学科测评工具》,在客观认知学科基础上,学生才能做出合适的高考科目的选择;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高校的认知,我们学校的高一年级在暑假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目标专业、高校进行探索与体验;为了增加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我们学校的高二年级在暑假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职业进行探索与体验。总之,关于做怎样人的问题上,我们从上述四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与决策。

  最后,我们还要问学生怎样做人?它是生涯规划的行动与结果,是如何基于自己规划的发展问题。通过规划形成一个目标,仅仅是生涯规划的起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只有发展了,生涯规划才有价值。生涯规划内容包括人生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和学业发展规划。人生发展规划主要思考人生使命和过怎样人生,形成人生目标或人生梦想;职业发展规划主要通过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和合理决策,初步形成职业性向和职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规划主要解决选专业、选高校问题,以及思考后续学习深造问题,形成高考志愿目标以及后续研究生目标;学业发展规划主要解决选课、选考,以及高中三年的学业安排、发展和管理等,形成高中三年的总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等。其中,人生发展规划是起点,具有引领作用;职业发展规划与专业发展规划是过程,需要了解、探索与体验;学业发展规划是落脚点,需要夯实每一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时,我们的思路是由终及始,即从人生目标到职业目标、专业高校目标,再到学业目标。简单说,就是先引导学生先思考未来30年后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进行倒推,30年后要成为这样的人,那么20年后、10年后、5年后,当然最重要的目前高中三年要成为怎样的人。

  这几年生涯规划实践表明,理想的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高一通过系统的生涯规划学习,唤醒生涯发展意识,掌握生涯规划方法,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形成生涯发展目标体系。高二、高三的重要任务是基于自己规划的行动,在行动中检验规划,在行动中适应与重构目标,在行动中发展自我。也就是说,解决怎样做人问题的路径是:在基于规划的行动中适应与重构自我,在基于规划的行动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自我。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近几年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表明,生涯规划与立德树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生涯规划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原创: 缪仁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