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未来走向何方

  新高考改革未来走向何方?高校选拔标准的变化是怎样?说到新高考,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1976年粉碎4人帮以后,十年文化大革命终结,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刻,1977年,邓小平复出,他提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高考,由此也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先河。

  1978年改革开放正式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我们当时实行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具体为对内市场改革对外经济开放。而在1979年,广东和福建就作为我们对外经济开放的先行者出现,并且由沿海向内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发展。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在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为青年人提供成才的通道,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范围等方面是发挥了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我们恢复高考后培养的一大批骨干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

  恢复高考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迅速。我们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人们对于优质的高等的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高。由此我们产生的供求的矛盾导致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高考改革在这样的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所以在肯定恢复高考制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定随着高考事件的不断的发展,某些弊端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也日渐的显现。比方说考试偏重学科学业知识,对学生素养的全面考察比较缺少,不利于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依据,导致分分计较的激情格局,同时现在的用人制度,社会攀比恶俗影响,唯学历的倾向,学生不合理的课业和心理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负面影响使高考遭受了多方的诟病。这成为了高考改革,成为教育改革一个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所在,同时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在看到高考制度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还理应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人们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教育供求矛盾导致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存在。

  第二、高考导致的竞争不仅仅是影响到个人,对学校乃至家庭教育的影响深远。我们将中学学生考取状元作为竞争指标。为此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不断地给孩子加码。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下延伸至初中教育,甚至小学教育、幼儿园教育,导致整个社会从一开始就处于高考状态下,小孩从出生就得努力学习,严重影响了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办学。

  因此从1986年开始,我国就有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该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的方针。同时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要切实认真的加以解决。各级的政府都要建立健全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肩负的检查机制,但尽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实际情况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或者亲身经历,社会上依旧还是唯分数论英雄!

  

 

  那么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有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总量上来说,人们对于高等的教育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高等学校分层分类明显,高职院校、地方院校大量出现,文凭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变化,一般高校的文凭贬值,而高水平大学的文凭升值,由此导致高考的结构性的竞争加剧。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重大的进展。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民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考上大学,而是要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的结构性的变化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都在逐步的扩大。而且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和中等收入的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

  我们据有关机构统计,在总人口的近十分之1。好这部分人对高等教育有更高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对教育需求的这种新变化。我们就要求高考要满足不同层次院校的需求。因此,高考用一张试卷选拔不同层次高效需求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的需求了。教育和社会发展新的变化。在前期的素质教育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了近4年的调查和研究。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实施意见。做出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GOODXUE.NET招生去。

  分类考试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有不同的选拔标准。学生有不同的入学通道。这样使竞争合理化。

  综合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多元录取是你分数不再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了,而是用多维度的考核标准。综合评价选拔学生。

  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当中的两依据一参考就是要打破唯分录取,实现多元化录取。

  所以我们的孩子至少要选择两种以上的升学途径,光凭裸分升入大学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要想孩子升入好的大学必须至少选择两种以上的升学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考改革陆陆续续不断的在一直进行当中。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大概有14次之多,而这个时期的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把考试科目改革,从原来的考六门变成了3加1或者3加2,或者又改为呢3加x再到三加文综理综

  1998年高考改革的重大举措就是大学的扩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好多升入大学看起来容易的原因之一。但是升入好的大学的文凭在升值。而相对于其他普通院校文凭在贬值。最近的这次高考改革,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录取一直就是高考弊端的主要问题,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当中的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唯分数录取,从而实现多元化录取。

  这其中给高校更多的招生的自主权,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多个方面的测评,而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港澳招生等多元化升学途径顺势而生了。

  自主招生100XUE.NET是全国90所院校针对全国或者针对本省进行招生,学校有自己的自主权,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测评,其中会给我们的优秀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降分录取。甚至直降一本线的录取。综合评价针对的是一些综合素质、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港澳招生主要是指香港、澳门在我们内地进行招生的这多元化的方式。

  所以,单凭裸分升入好的大学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要给孩子准备多元化的途径,准备两种以上的升学途径必不可少。

  而,多元化录取第一批的试点在浙江和上海两个省份试点,目前已经完成了首轮的试点工作。从2017年起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开起了高考综合改革。2018年第三批的试点也在逐步的推行当中。

  教育部长在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明确表示,从目前的进展来看高考改革的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未来,想进名校纯靠高考分将越来越难了。

  因此现在我经常问家长或者学生几个问题:

  比如最近3年,现在所在的高中有没有听过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有,那么,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上的清华北大。这其中有没有仅凭裸分上的,当然很多的家长可能不一定马上能答出来。或者答出来其中的一个,那么我为什么要问到大家清华北大的录取情况呢?

  因为清华北大是我们中国的顶尖学府,更为核心的是因为清华北大的选拔标准代表着我们国内名校的整体的选拔人才的标准趋势。他们如何进行招生,如何选拔人才,那么国内其他的名校也会纷纷效仿。

  2018年清华北大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计划是6700人,其中通过自主招生、专项计划、综合评价等方式拿到清华北大降分的人数高达6100人,说明什么?凭裸分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全国不过600人,占总人数不到10%。这样的数据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将是未来全国高校选拔人才的趋势走向。并且现在许多的顶尖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已经改变,成绩只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一部分。

  我们以清华北大的招生为重点介绍,那么拿到清华北大降分的特殊类型招生主要是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自主招生。面向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开放的一种招生模式。

  其次、综合评价。包括了清华的领军计划,北大的博雅计划、以及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面向平时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但综合能力比较高的学生。

  第三、高校专项计划。也可以称之为自强计划和珠峰计划,包括清华北大面向农村困难地区的考生进行招生的一种方式。而各省市除了重点中学重视招生以外,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

  然而,对于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来说,自主招生是必须参加的。比如说2018年某省的北大分数线是695分。一个张同学高考没发挥好只考了670分。但是他在自主招生的考试当中表现优秀获得了30分的降分录取。那么670分再加上这30分,小张的实际分数达到了700。这样他便高于北大的招生分数线了,可以被被录取。

  当然不同的学校降分的比例不同,有20分到60分,甚至直降到一本线。所以这三年来,自主招生成了一个趋势,一年猛一年。2018年全国就有81.3万人报名参加自主招生。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和高考改革同样都是先用试点进行发展,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新高考改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在高校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已经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高考改革和改革开放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是不可阻挡,是大势所趋,因此及时把握住高考的动态尤其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