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哲:生涯规划教育一再前置却不算早

  新高考改革之前,高中的普遍现象是,三年埋头苦读,一周填报志愿。许多人说,这是用一个礼拜决定一辈子命运。

  从邻省大规模调研看,对于“当初选择志愿时候,谁来决定”的问题,40% 左右的学生回答是由家长和教师帮他决定的。

  而新高考制度下,眼下读高二的学生,就要面临自己选择的首门高中学业考等级性考试。从至少 6 门科目中选考一科,一定程度上关乎自己高等教育走上哪条专业道路。

  当今,高考制度设计是前置的,“选专业”“填志愿”“考大学”决不是在高三这一年做的事。事实是,“选三”考试往往在高二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也就意味着学生在高一入学初期,就要去思考这次选择。

  可见,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也相应要越来越前置,可能从高中的第一天开始,学生就已经面对各种困惑、犹豫、彷徨,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辅导。

  这几年,社会对职业教育也非常关注。其实,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同样面临专业选择。有时,初中的孩子往往“成群结队”地读某一个专业,原因在于自己没想法,身边同学怎么选,校内“意见领袖”选什么,他也就跟风选择,实际上非常迷惑。所以,到职高二年级,许多学生又调换志愿。

  在此意义上,生涯教育不仅是高中的事情,在初中学段就应提前进行。因此,生涯规划教育真的需要一再前置,不论前置多少,可能也不算太早。

  与欧美国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生涯教育课程发展不同,国内基础教育开始重视生涯教育总体上不过短短几年。在初期实践阶段,中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还常说“无所谓啦”“不知道啦”“没关系啦”……

  生涯教育怎么搞好?显然不能“形式大于内容,体验重于落地,花头多于内容”。升学和生涯是两回事,当前生涯教育仍受限于教师现有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学校生涯工作系统性与渗透性,以及父母的高焦虑与高干涉。而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生涯教育,需要开启个体化学习进程,让青少年成为生涯学习的主导者,以其自主优势为自己设计“生涯路径”。

  在有些高中名校,生涯教育已成为校本核心课程之一,从高一到高三年级,各有不同主题,自主探索、相互激发。比如高一的启蒙类通识课,是每班每周一节必修,每年达 36 节。此时,高一生就组团走进大学,调研 40 多个学科专业,还配有“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生涯认知活动。到了高二,学生开始走进数十个校外生涯实践基地。此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大学先修课程”。这样,到了高三,每个学生都形成了一份“生涯档案”——生涯规划成长手册,路径规划已相当清晰。

  生涯教育铺开之时,越是普及就越要注意差异,应当关注人的个性和差异,发现个人的成长价值。事实上,生涯教育也是“教、学、评”融合的一环,只不过这不是传统上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而是以不同个体学习特质和行为为指向的评价。而且要“跳出教育”跨领域,让信息化深度参与生涯教育,因人而异、精准施策。

  有关调研发现,在生涯教育发达学校,九成学生对生涯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予以肯定。某校一份今年 6 月 2020 届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参与专业决策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效能均有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对已毕业的 2016 届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 92% 的学生自主填报志愿;86% 的学生认为人生方向明晰。

  各校都有必要将生涯教育由一门课程、一位教师的专利,变为整合性和全局性的教育。生涯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一门课,它融合了整个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应当把生涯教育的理念、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全体教师,让全体教师一起参与,一起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拥有蓬勃的人生、持续的幸福。

  (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社首席记者,《上观新闻》教育栏目主编)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