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留学的孩子们,了解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赋予你们对抗性犯罪的权利

  17年夏天,我坐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教室里里,根据“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Title IX)的规定,接受学校关于性别歧视、性骚扰的普法教育。

  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情景:

  你和A、B同学为了完成小组作业,相约在某个教室共同工作。讨论时,A同学不小心打翻了一杯水,水溅到你身上。A同学连声道歉,拿了几张纸巾帮你擦拭。你觉得A同学为你擦拭时在你身体某些敏感部位停留的时间稍长,让你有些不快,不过你没有说什么。

  这次事件过后,你每次看到A同学心里都有些疙瘩,你很想尽量避免和他/她单独相处。

  请问:你要向学校相关部门提交性骚扰投诉吗?

  01

  谁来判断是否构成“性骚扰”?

  同学们热烈讨论。一方认为这明显是无心之过,向学校投诉是反应过度,会给A同学带来困扰甚至伤害,让他/她的名誉受损。而另一方认为,“你”已经明显地因为此事受到困扰,产生了不安情绪,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看到这个案例,我内心有一些震动。我一直以为,构成性骚扰的界限是非黑即白的,可以轻易地从语言、行为上做出准确判断。看到这个界限模糊的案例,让我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案例听起来如此真实,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身边,但是我却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如何处理。

  专业培训Title IX的老师给出了学校的建议:作为疑似性骚扰的受害者,“你”的感受至关重要。“你”不必去考虑对方是否有意、是否构成性骚扰、“你”是否在过度反应,“你”只需要问自己,是不是觉得心里不舒服,是不是受到困扰,如果是,那么就可以去学校的相关部门获得专业的帮助。老师请同学们遇到自己无法判断的时候,放心地找到他们,相信他们会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做专业的处理。“你”向专业人士的倾诉可以卸下心中的重担,而将是否构成性骚扰、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交给相关部门去调查和判断。

  02

  积极主动与被动回应

  带来的不同心理氛围

  听到这里,还是有同学不罢休,“那上述情景到底有没有构成性骚扰呢?”

  “不一定,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触碰到哪些部位等。即使不被认定为性骚扰,我们也会充分理解受害者承受的心理压力,会非常谨慎但是迅速地采取措施,让当事人不再在一个小组、甚至一个班上学习,避免给当事人持续的压力。并且,如果针对同一当事人有多起疑似性骚扰的投诉,我们也会对他/她亮起红灯,对其进行行为告诫或采取措施。所以,当你遇到疑虑时,请一定来找到我们。”

  至此,我非常感慨于美国对于校园性骚扰、性犯罪的立法是proactive而非reactive,即积极主动预防、具备前瞻性,而非被动地回应,这样无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底气。

  03

  为什么不能直面骚扰者?

  有一位美国男同学仍有不解,甚至愤慨:“为什么这位受害者不直接告诉那个人,嘿,请你住手!请你以后不要这样!大家为何不直截了当地沟通?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希望当事人直接告诉我她/他的不满,然后我会为我的行为道歉,这事不就翻篇了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

  老师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压力地坦承自己的担心与顾虑。有的时候两人的关系里有一方更强势(power dynamic),比如教授、助教,让弱势一方诸多顾虑;有的时候受害者由于自己的经历与性格,无法直面对方的行为与语言。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来寻求我们的支持与帮助。”

  每个人预设的立场不同。作为一位女性,我预设的立场是受害者,思考的角度是我该如何保护自己。这位男同学热情友好,是一个hugger,遇人总是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亲吻以示亲切的问候,他给自己预设的立场与我相反,他担心的是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会被人误解。他在这次培训后,对同学们坦言,“我是一个hugger,如果我的拥抱让你不快,请你告诉我。”

  这次培训后,大家对于行为的边界认识更清楚,在以女性学生为主的教育学院,大家知道了如何判断、向谁求助,营造了更有安全感的氛围。

  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的积极实施不止于这场培训,还有定期的讲座与电子邮件广而告之。校园里的卫生间几乎每个隔间都有Title IX宣传标识。想来卫生间这样私密的地方,让受害者可以无需伪装,抬头看见门上的话语,“你不需要害怕,让我们帮助你”。

  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

  No per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on the basis of sex, be excluded from participation in, be denied the benefits of, or be subjected to discrimination under any education program or activity receiving federal financial assistance.

  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性别的原因被排除在由联邦资助的教育和活动计划之外,不能被剥夺这个计划和活动提供的待遇,也不能因性别原因受到这个计划和活动的歧视。

  1972年实施的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虽短,然而美国最高法院和教育部在司法解释和实施指导上赋予其更广的范畴,将性骚扰、性犯罪涵盖其中。在第九条的规定之下,学校有法律义务对于有敌意的教育环境做出回应与整改,否则将会失去联邦资金支持。

  学校怎么做?

  以下“关于第九条应该了解的9件事”内容来自网站knowyourix.

  1. 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是关于禁止在学校性别歧视的保障民事权利的法律;

  2. 第九条保障所有学生的权利,无关性别;

  3. 禁止学校向提出投诉的学生打击报复,学校需要保障投诉者免受被投诉者的骚扰;

  4. 学校需要保证受害者不与加害者共用学校空间,如宿舍、教室、办公室等;

  5. 学校可以发布禁止令,禁止被投诉者靠近或接触投诉者;

  6. 学校要采取前瞻性、积极主动的措施避免校园发生性别歧视;

  7. 学校不可为受害者继续学业设置障碍;

  8. 所有接受联邦资金的学校,包括公立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部分的大学,都要受第九条的法律约束;

  9. 学校必须有清晰的关于处理性别歧视、性骚扰、性犯罪投诉的流程。

  家长怎么做?

  作为家人,当你的孩子向你坦诚他/她的遭遇时,你该如何应对?

  倾听并且

  相信你的孩子

  不管事件发生在1小时前还是十年前,你的孩子向你倾诉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不要打断他/她,不要试图解决问题,或者告诉他们“正确”的感受。没有所谓“正确的”处理方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试着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情。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不要强迫孩子回答他们不愿回答的问题。全身心地倾听,不评判,展现出耐心和理解,明白这是关于他们自己、他们的伤痛,以及想要向前看的愿望。

  不要让事情显得微不足道,

  不要为施害者寻找借口

  性骚扰、性暴力是绝不可接受的,施害者永远是错的一方。不要说,“他看起来是挺好的一个人啊”。无论你的孩子当天有没有饮酒、如何穿着、做了什么,错都不在他/她。

  这张海报展示的受害者当天所穿的衣物,

  其实和其他人并无二致。并不是因为

  受害者的穿着而招致犯罪。

  相信你孩子的顾虑,

  不要认为你知道最好的应对

  你的孩子可能希望继续学业,或者是暂时休学,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急着为他们做出决定。试着问:“你对你的安全有什么顾虑?”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让他恢复安全感的计划,帮助孩子在学校主张他的权利。了解你可能有的选择,寻求专业的帮助。

  透过Title IX看视角差异

  美国Title IX对受害者保护力度很大,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因为校园性暴力案件频发,面对群众呼声益高而做出的回应。

  刘某一案,折射出两国舆论对待性犯罪不同的视角。此案案发地在美国,从美国教育立法、学校文化、公众舆论的角度来看,无论该名同学是否饮酒、是否上车、是否让刘某进入房间,都不能让其成为过错方。No means no, not maybe. 我们不是当事人,不存在我们所有认为符合逻辑的“正确的应对”。在一个安全的、没有胁迫、没有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做出一个符合我们意愿的决定。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某次与一位印度女律师聊起在印度频发的针对女性的犯罪。她正在为争取“举证责任倒置”而积极奔走。在犯罪案件中,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者需要肩负举证责任,拿出证据指证嫌疑人,然而性犯罪中,举证往往困难重重。这位律师提出,在印度这样的国家,一名女性愿意出来实名指证犯罪者,便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和困难,很大概率犯罪行为属实,应当“举证责任倒置”,即让嫌疑人举证自己没有犯罪。

  无论她奔走是否成功,是否被法律采纳,她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当一名女性,尤其是在亚洲这个极容易对女性污名化的文化下成长的女性,愿意实名指证嫌疑人,并承担因此给她的名誉带来的巨大打击,那么,她所遭受的犯罪,应该是真实的。

  这名年仅20余岁的女同学,一定为此承受了极大的风险与压力。

  了解美国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我们对待性犯罪的底线,可以再高一些。

  原创: Li Wu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