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美食推荐

  对于那个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来说,一辈子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颠沛流离的仕途,让他彻悟:名声与追捧都是身外之物,满足口舌之欲才是人生一大乐事。

  因为看《舌尖上的中国》,我才知道了松花糕,才知道松花可入食。而腾冲和顺古镇蔺大妈的松花糕也因此出名。

  松树的花,叫松花,松花的粉,叫松花粉,也被称作松花面,金黄色,非常耀眼。松花粉被科学界誉为天然食品之冠,富于营养,其中蛋白质含量为牛肉和鸡蛋的七倍,而且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易被消化吸收。它对各种疾病有奇妙的功能。更有强筋健骨、增强劳动耐力、增进食欲和延年益寿的功能。

  而松花糕,最上面一层是厚厚的黄色天然松花粉,松花粉上面撒有一些芝麻。下面一层褐红色的是红豆煮熟晒干磨粉,加水炒熟备用。再下一层黄色的松花粉和褐红色的豆沙,最下面一层是制糕粉。松花糕,金灿灿,香喷喷,令人垂涎。

  其实,早在北宋,苏轼即作有《松花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 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这么看来,苏轼应该是松花粉入食的始创者。

  “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居住的地方,自此,也才有了东坡居士之号。

  说起苏东坡与美食最有名的当然首推家喻户晓的东坡肉。北宋时期,猪肉不怎么受待见,大家都喜欢吃羊肉,而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是吃不起羊肉的,只能吃猪肉。而黄州当地猪多肉贱,而“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轼经过反复尝试,研究出了慢火煮烂的猪肉烹饪原理,也才就有了今日家喻户晓的东坡肉。“慢着火,先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细心的吃货都知道,每一块东坡肉必有草绳捆之。传说苏东坡游历时曾救了一个中暑的小孩,小孩父母想要款待苏东坡,就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回家,想问苏东坡的口味如何。苏东坡恰好在赋诗,口中念念有词:“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一听愣了,以为是让他把肉和着稻草蒸煮,并要煮透心。直到吃饭时农夫才恍然大悟,他曲解了苏轼的意思,但没想到的是,猪肉掺杂着稻草的香味,竟然清香可口,异常好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这肉也就被叫做“东坡肉”了。

  能为猪肉此不登大雅之堂的食材,作诗颂之的,大概只有苏轼一人。

  1085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1089年被调往杭州任知州,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流行于江浙。传说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所以,东坡肉又有“回赠肉”的美称。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与苏氏的诗词、品格一同流传至今。再后来,苏东坡又受到排挤,被贬岭南惠州,连猪肉也吃不着了。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奔赴惠州。他旷达的性情使他早已不再为自身被贬谪这件事而懊恼。他很快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甚至还饶有兴趣地给弟弟写信炫耀他在惠州的生活。

  惠州地处偏低,市场寥落,集市上每天只杀一只羊,一般只有当地的权贵能买。而苏轼自己是个谪官,不敢和他们争抢好的羊肉,所以每次都买大家不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黄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苏轼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一样。就连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也不乏调侃: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意为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导致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不过,让美食博主苏东坡万万想不到的是,当年让他家的狗很不开心的那道菜,在千百年后被叫做“羊蝎子”。

  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曾途经东莞。友人以蚝款待,他从此便爱上了这种外表丑陋粗旷、内里美味嫩滑的生蚝。他隔三岔五托人买生蚝解馋。岭南的生蚝个大,肉厚,味道极其甘甜。将新鲜的生蚝撬开外壳,用酒煮开或者用火烤制,那野生的鲜美同样令人垂涎。生蚝自古以来就被众多美食家归为“海味八珍”之一,而岭南地区产的生蚝鲜嫩多汁,尤为肥美。它的味道也因做法不同而各有千秋。

  而之后他被贬到蛮荒之地――海南儋州。苏轼之所以被贬儋州,只因其字子瞻的“瞻”和儋州的“儋”形近。想想,真的当朝政权的为所欲为。到海南后,苏轼更是戒不掉食蚝的习惯。苏东坡太爱吃生蚝了,甚至担心朝廷士大夫来跟他分抢,于是将品赏之后的感受写成了脍炙人口的《食蚝》诗: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轼在给儿子苏过的信中也堂而皇之地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意思是:千万不要让朝廷的士大夫知道如此美味啊,我担心他们会争着谋划着向海南迁徙,来分吃我的美味。”哈哈,此信彰显了文人的率真可爱。如果士大夫都乐意往南迁徙,那么怎么也轮不到屡被排挤的苏东坡了。那种藏着掖着,生怕别人抢他零食的样子,像极了七岁孩童,而此刻的苏轼已过花甲之年。

  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是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但也正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使得苏轼再次从瘴疠之地的惠州,贬至蛮荒之地的儋州。当朝权贵如是想,本来以为你在惠州生活困苦,哪知你却逍遥自在?再贬!

  东坡豆腐在北宋是一款脍炙人口的素菜。它是把豆腐切成薄薄的三角形状。先用葱油两面煎黄,然后再加入研碎的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一起烹煮。应该就有点类似于现在餐馆里的家常豆腐了。

  东坡还发挥聪明才智,捣鼓出了“东坡羹”。

  其实它是一种用野生荠菜和米糁为主要原料的粥。后陆游按方法烹制,品尝之后也评价道:“荠糁芳甘妙绝伦”。东坡羹并不只有一种,还有其他两款,一种是玉糁羹,它是以山芋烹制而成,可以说是色香味奇绝,天上酥陀则不知人间决无此味。另一种是芦菔羹,它用极为平常的蔓菁和芦菔根制成,可味道却非常鲜美,比用羊或鱼烹制的汤羹还美味。东坡作《东坡羹颂》一篇,细细描述羹汤制法。从现在养生学角度,此羹绝对是长寿养生佳品。

  东坡饼,其实这种饼并不是苏东坡发明出来的,但和他有非常密切的渊源。被贬在黄州的时候,东坡去一秀才家里做客,到饭点的时候,看见满桌的玉盘珍馐,立马胃口大开。但在觥筹交错间,他却对一种酥油饼情有独钟,酥脆鲜香的口感让他欲罢不能。便向主人家请教这饼叫什么名字,结果主人家并未给饼命名。于是东坡即兴赋诗一首,正所谓:“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后人便将此饼命名为“东坡饼”。看来,无论哪个时代,名人效应都非常流行。

  苏东坡爱饮酒,但酒量不大,每天小酌一杯,但对于酿酒技术也是颇有造诣。在黄州做官时,曾用蜂蜜酿酒,还作了一曲《蜜酒歌》。酿制蜜酒的具体方法是每次用炼熟的蜂蜜四斤,加入一斗熟水,搅拌均匀后,再将一两半南方白酒饼子曲和二两好面曲捣细,用生绢包起来,与蜂蜜一起装入瓮中密封起来。刚酿成时带有浓厚的蜂蜜香味,澄清半月左右就成为十分清爽醇美的好酒了。被贬之人,有如此好性情酿甜蜜之酒,大概也只有苏轼。

  还有“东坡鱼”:腹中塞满白菜的河鱼与酱汁料酒同煮。贫穷不只限制想象力,也激发想象力。料理江鲜的《煮鱼法》: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苏东坡非常爱吃春季里的野菜蒌蒿。他多次路过南京,只要有机会就去食蒌蒿,他对这种香嫩鲜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菜极为赞赏。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再次提到蒌蒿和让人冒死尝鲜的河豚鱼。

  在苏东坡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对各种蔬菜的做法也多有记载。蔓菁,又叫芜菁,可以鲜食或盐腌;香荠就是荠菜,荠菜蒸白鱼;青蒿,又叫香蒿,可以入药,与面制成青蒿凉饼,香滑可口,这应该就是我们清明时令食物――蒿团;东坡豆苗,把豆苗嫩叶摘洗干净,用香油炒熟,放盐、酱、橙皮、姜和葱花,便是下酒的好菜。

  东坡美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见细,化俗为雅。再加上东坡精美的诗文记载,更是增添情趣。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或许,这才是苏东坡真正想要留给后人的东西吧。不是诗文、不是政论、甚至不是万古流芳的名声,而是那份用随手能够企及的食材,苦难生命中温暖的淡然。随遇而安,在困苦里寻找舌尖上的甘甜。这就是苏东坡,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饕。

  一窗暖阳,一念心安,初心若在,岁月无恙。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