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有什么功能

  前言:从事生涯规划学习、研究和教育十多年,遇到很多人都问我类似话题“为什么要做生涯规划?不做生涯规划不行?计划赶不上变化,为什么要做规划?以我个人40多年的经验,我没有做规划,还是很成功啊,生涯规划有什么作用?……”。今天老曾尝试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生涯规划”。有引用名家观点(我会一一注明),也有个人在多年从事生涯规划学习、研究、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讲座、个体咨询、活动策划、团辅等)中的感受和反思的整理和提炼。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才疏学浅,欢迎指正。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生涯的定义和生涯规划内涵;开展生涯规划的必要性;生涯规划的功能。因为微信公众号的篇幅有限,所以,分为三个篇幅来发布。还请各位朋友高人多多指正。

  #3# 生涯规划的功能

  1.方向的决策和目标的定位。所谓方向的决策和目标的定位,就是个体在充分认识自己(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以及家族资源等)和客观了解世界(大学专业、职业等)的基础上,对自己人生生涯方向做出选择和生涯决定,并对自己的生涯定向做出具体承诺。这点对“生涯未决定者、生涯犹豫者、生涯已决定者中的‘假性定向’”等群体尤为重要(金树人,《生涯辅导与咨询》)。“没有比漫无目的的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荷马史诗》,《奥德赛》)。方向和决定和目标的定位,一则有利于我们个体全面地省察自我了解自我,二则有利于我们去客观理性地了解世界的需要和要求以及发展趋势,三则有利于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舍弃什么,聚焦什么”,面对人生各种杂乱的事务做好“断舍离”,四则有利于我们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五则有利于我们根据长远目标来制定和决定自己当前行为和短期目标,打造自己标志性成果。

  2.动力的激发和效能的提升。“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Coelho,1988)。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清晰而又明确的目标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显著的作用。“追求成功的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呈现正相关,相关关系显著的为职业认知、规划认知和总体评价……成就动机和职业规划中的职业人士、生涯定向、规划认知和总体评价四个维度均有显著的相关”(王敏,《女硕士研究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呈正相关,即医学生成就动机越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越高”(刘玉霞,《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生涯规划课程对高中生的求职进取心、社会取向、个人成就动机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生涯规划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动机水平提高”(黄瑞莹,《高中阶段生涯规划课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心理学界量的实证性研究都表明:通过生涯规划确定个体生涯发展目标是很大程度提升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动力。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通俗说来,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职业探索、人际关系、职业计划和反馈修正六个维度对预测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具有一定的效度,而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个体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反作用于个体内在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郭峰,《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

  3.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生涯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增加当事人的能力,使其成为生涯问题的解决者及做决定者。”(盖瑞·彼德森等,1991)。“人必须扩展其能力和兴趣,生涯决定不能仅仅基于现存的特质”(金树人,《生涯辅导与咨询》)。生涯是一个历程,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个体通过做规划掌握应对生涯困境的方法以及提升生涯能力。这包括:生涯选择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活动,做出个体生涯选择,就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掌握“自我认知、世界探索”的方法的过程,也是“认知运作、高度记忆、信息梳理和整合等”信息记忆加工能力的成长提升,也是一个掌握决策平衡单方法来应对未来的生涯决策的过程。行动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目标分解、SMART原则掌握、时间管理等”方法掌握和能力提升的过程;行动方案的实施也是一个“目标导向、小确幸积累、标志性成果打造、情绪管理等”成长性、跃迁性思维的树立和坚定的过程。而这些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是可以迁移到其他生活和工作领域以及应对未来的生涯变迁。

  4.选择的权力和生命的自律。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这个“主动性”的含义包括:一方面,自己赋予生活选择的权力(Norman C G.ysbers,《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个体的生涯决策最终是自己做出的。同时,用王小波的话的来说,一个有选择权的社会才是一个幸福的社会——社会应该为个体提供自己做生涯决策的环境和资源。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父辈往往习惯为孩子做生涯决策,这往往是很多大学生不喜欢自己专业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的专业决策往往是“父辈说了算”。另一方面,个体更自己承担生涯决策的后果。用黄素菲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拥有为自己生命策划的自由,或者为自己命运决策的后果,也就注定你要为自己负责”。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当自己职业不满意时,心中默念三次,我自己选的,我自己选的,我自己选的”。自己承担命运(生涯)决策后果,就会强化自己对生命的自律。我在大学生涯咨询中,面对来访者说“我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时,我问“那你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很多学生都会说“是父母给我选的”——这种父辈控制下一代的生涯决策,结果不仅仅是让下一代丧失“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更会让下一代心里有“既然什么都是你们决定,反正我也不能为自己人生做主”,其结果很大概率是“对专业的困惑、厌恶”而导致厌学——大学生厌学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目前要求宽松或者传统习惯造成,更有大学生对个体生涯“选择无力感”的内在因素。

  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为什么要提供给学生自我生涯选择和决策的自由”。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生涯决策被别人控制的人就属于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这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混日子放逐自己生命的原因之一。

  5.价值的澄清和意义的追问。卡文顿研究发现,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强调人类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我们每个人不仅要追求成功(这里的成功是个体价值追求的成功,不是社会上单一的权力金钱观成功),更会在成功中去体验个体人生的价值,去探寻和获得个体生命的意义。生涯规划的“行动方案”板块就是主张个体以自己的生涯目标为导向,按照SMATR原则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涯实施方案,按照成长性思维,打造个体标志性成果,塑造个体核心竞争力,在过程和结果中去体验成功和价值感,让内心能有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后记:用了4个晚上写成此文,算是对个人对生涯规划的理解进行一个整理。写完之后,总觉得有些遗漏,一是有些点没有写到,一是有些点没有挖掘出来。不过,写一次,也是自己对生涯规划一次认识的加深。还希望各位朋友宽容我的才疏学浅,多多指正。

  原创: 曾侯森 启点生涯规划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