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4月二模)语文试题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2019.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于是预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工与服务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 该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

  C. 该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 该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 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 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配第的预言表明,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

  B. 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 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 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

  【答案】1. B 2. B 3. D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审题,抓住与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结全合选项进行比对。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不是他们俩人合作研究的成果。故选B。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分析有错。“就不可能”说法太绝对,且原文也无依据。B项,“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有错。文中是说“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C项,“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有误。文中是说“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且三者是并列关系。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010。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 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 “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S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1)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图书

  报纸

  期刊

  电脑

  手机

  电子书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0.40

  5.51

  2017年

  20.38

  12.00

  6.88

  60.70

  80.43

  8.12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 年8期)

  材料四:

  英国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 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 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 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 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11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能仅仅发布信息。

  B. 《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 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 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应当兼顾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S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 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 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 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6. 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1)中心问题: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2)作用:①材料二表中显示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是数字化阅读,突出传统媒体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紧迫性。②材料二图中显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年青人,突出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引导。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实现角色转换”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分析也有误,文中是说“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并不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分析有误,范围缩小。文中是说“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不是“国外用户”。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两问,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第二问要求分析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的作用。材料一主要谈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材料二用图表的形式反应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材料三分析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材料四以英国BBC为例,谈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综合分析,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的作用,材料二是图表一统计的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显示,电脑、手机、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是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传统媒体明显落后,因此能理解出传统媒体要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材料二中的图表二统计的是数字化阅读人群分布特征。从年龄分布看,18-29岁占34.6%,30-39岁的占26.1%,40-49岁的占24.2%,总体分析,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年轻人,这表明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和引导。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 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 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 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 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快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两次写到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第一次引出了“我”对美好春天的回忆,第二次呼应开头,有助于升华主题。

  B. 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写出小女孩对“我”的感激之情,侧面烘托我的仁爱之举,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

  C. “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 用比喻、排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具体的春天和抽象的春天,笔法细腻, 画面唯美,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8.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2)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9. 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

  【答案】7. B 8. (1)“华丽、完美的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美景,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互动所构筑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2)既指“我”手中的映山红,又指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的心灵。

  9. 行文思路:先写江南春天自然风光,再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最后写我和小女孩结对帮扶、送花答谢的故事。结构特点:①围绕“江南的春天”,将景、人、事融为一体。②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旨在体现社会救助的重大意义”分析有误。文章叙述“我”与小女孩的故事,是想表达自己对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像春天一样美丽的美好品性的赞美。故选B。

  【8题详解】

  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本题要求理解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结合语境分析,前文作者对春天的领悟是突然的,是一瞬间的,但春天并不是从这一瞬间才开始,是因为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互相触动引发的美好图景,春天展现它的美,人也能发现并欣赏它的美。第二个句子“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春天”是有比喻义的,既指小姑娘偷偷跑到后山采来送我的那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同时也比喻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懂得感恩,用亲手采摘的花来表达她的谢意,心灵美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结构。要求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结构特点。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概括每段的内容,再加以分层,归纳概括。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1-3节写江南的春天的美丽动人的自然风景,第4-5节写在大自然的春天里,人能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6-8节是通过写我与结队扶贫对象小女孩的故事,她以花表达谢意。行文结构特点是:本文是散文,全文围绕“江南的春天”,写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写我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写我与结队小姑娘的故事。写作时,先具体写江南春天的美景,然后通过小姑娘送花表达对我的感恩,表达了春天的抽象含义。这样行文,由具体到抽象,层次清晰。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除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贞威将军。京城陷,遁还乡里。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承圣元年,除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及宝应结婚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垒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扦秦曰: “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扦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擒,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文帝寻敕都督章昭达以理发遣,令寄还朝。寻兼散骑常侍,聘齐,寄辞老疾,不行,除国子博士。顷之,又表求解职归乡里。高宗即位,除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戎昭将军,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十一年卒,时年七十。

  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自流寓南土,与兄荔隔绝,因感气病,每得荔书,气辄奔剧,危殆者数矣。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 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 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选自《陈书·卷十九》,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B.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C.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D. 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于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笺修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方式。

  B. 结婚,古代为缔结婚姻关系。此处指陈宝应与留异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C. 国子博士,学官名,由操行纯正、通明经义者担任,负责教授国子学生学业。

  D. 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和品级。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寄心怀大义,有先见之明。他发现陈宝应有叛逆之意,在劝说不果的。隋况下, 拒绝为陈宝应做事;陈宝应被擒后,他因此免遭杀身之祸。

  B. 虞寄淡泊名利,不迷恋仕途。文帝和高宗都曾任命、提拔他,他总是寻找理由推辞;他前后做官,都只任职一年半载,便自己要求解职。

  C. 虞寄聪敏有才,备受敬重。朝廷授任他中书侍郎时,陈宝应惜才,假托道路不通不让他去;每当诸王任州将,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来表达敬意。

  D. 虞寄仁慈厚道,德高望重。他因与兄隔绝而伤感成病,以至于多次有生命之危; 他退居期间外出,乡人便互相转告,老幼成群,在道旁叩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2)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虞寄经常陈述叛逆和忠顺的道理,暗中委婉劝谏,陈宝应总是转说其他事来拒绝他。

  (2)即使家中童仆也未曾用严辞厉色来对待他们,到了面临危险需要坚持节操时,就义正辞严,刀剑加身也不畏惧。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又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又以疾辞,因此后面要断开。因此排除AC两项。“其有疑议”“就以决之”这两处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建安王,意思是,建安王处理事情有疑议之处,才请他断决。“就”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就”前面要断开。因此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秩满,指俸禄和品级已到最高等级”陈述有误。秩满是指官吏任期届满。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必定下车步行到他家门拜访”分析有误。语境中没有说任州将的诸王去拜访必定下车步行。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每,经常;陈,陈述;逆顺,叛逆和忠顺;微,暗中;讽谏,委婉劝谏;辄,总是、就;以,表目的性连词,来;之,代词,他。第二句中,虽,即使;声色,严辞厉色;至于,到了;执节,坚持节操;则,就;惮,畏惧、害怕。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虞寄,字次安,年少就聪明敏睿。到成年时,爱好学习,很会写文章。性格淡泊宁静,有隐居遁世的志向。二十岁时被荐举为秀才,考试对答中取得优秀成绩。以担任梁朝宣城王国左常侍起家。侯景叛乱的时候,虞寄随哥哥虞荔进入台城,任命为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官贞威将军。京城失陷后,逃回故乡。当时陈宝应占据了闽中,得到虞寄非常高兴。承圣元年,任命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喜爱他的才能,以沿途道路不安定为托辞不予遣送。到陈宝应与留异结亲,暗中有背叛的谋划时,虞寄伺察到他的意思,谈话的时候,常陈述叛逆归顺的道理,隐微地婉言规劝,陈宝应就引开说其他事以拒绝虞寄的规劝。顾虑祸害到自己,就穿上居士的衣服以拒绝陈宝应。到留异起兵时,陈宝应派军队支援他,虞寄于是写信极力规劝说。到陈宝应因为失败而逃,晚上来到蒲田时,回头对他的儿子扦秦说:"以前听从了虞公的计谋,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扦秦只是哭泣而已。陈宝应被抓住后,众多宾客中凡是稍微与这事有关系的,都被杀,只有虞寄因为有先见之明得以免祸。文帝接着诏令都督童昭达依据情理发配遣送,命令虞寄返回朝廷。不久兼任散骑常侍,派遣出使齐朝,虞寄以年老有病推辞,没有成行,任命为国子博士。不久,又上表请求解除职务回归故乡,高宗登上帝位,征召虞寄授予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官戎昭将军,又以有病推辞,不能胜任早晚陪伴。建室王于是特令虞寄停止在王府办公,皇帝如果有疑难的问题,前往虞寄那里判明解决,只是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写给建安王书信即可。太建十一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虞寄年少时就行为淳厚,仓猝间行事也必是仁义厚道的,虽童仆不曾给过严厉的声色,至于面临危难坚守气节时,则言词声调严肃令人敬畏,白刃在前也不害怕。自从流离居住在南方。与哥哥虞荔隔绝,因为感伤得了气病,每次收到虞荔的书信,气便奔腾剧烈,危险的情况出现了好几次。前后所任官职,不曾到任期届满,才一年几个月,便自己请求解除职务退出官场。常说:"知足就能不受屈辱,我知足啦。"到因病引退家居时,每次各位藩王受任为州中将领,来到后必下车登门用礼数表达敬意,命令虞寄不用手板,以几案和手杖坐着陪伴。虞寄常出游附近的僧寺,乡里的人互相传告,老幼排列,在道路的左方朝他下拜。有用言词发誓为约的人,只要指着虞寄便不会欺骗,他非常人所及的德行形成的影响就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B. 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 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 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15.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 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赏析有误。颔联表达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故选B。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妙处。“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表达的意思是,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本怀端直性”“犹有岁寒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鞭竹子以人的性格品质,“端直”“岁寒心”两个词赞美了竹鞭正直、傲寒、不屈的品格。整体上,这两句诗是借用竹鞭喻人,实际上是借竹鞭这种美好的品性来赞美元九,即元稹的刚直、不屈的品性,同时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此处的竹鞭具有比喻意义,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在结构上,这联诗写竹鞭傲寒、不屈的品性照应颔联描写的恶劣环境,同时又引出后面表达希望一起回到京城的内容。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相与枕藉乎舟中 (4). 不知东方之既白 (5). 余独好修以为常 (6). 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髫、怡、藉、修、惩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农诞辰纪念日临近之际,一方用磬石雕刻的石碑在神农故里高平市被发现。石碑上有16个篆体字:“华夏始祖,千秋万代,炎黄一脉,共拜神农。”字体修长齐整,线条匀称,笔法流畅,显示出雕刻者_______________的技艺。磬石能敲打出清脆的音阶,用它做成的“磬”在我国古代被奉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专为皇帝举行国事庆典、宗庙祭祀之用。文字与石碑____,世所罕见。

  根据这方石碑的材质档次、文字内容的用词语气及时代风格,有人推测这方石碑是元代皇家御赐的神农祭祀专用碑。这个说法并非______________。高平作为神农故里,神农文化密码星罗棋布,与神农有关的历史遗存数量庞大,“神农城”“神农洞”“神农泉” 等以“神农”命名的地名______________。

  石碑一般用大理石镌刻,为什么这方祭祀碑选用了有“金声玉振”音质的磬石呢? ( )。据史料记载,神农最早发明了乐器“神农琴”,被认为是华夏民族乐器的最早发明者。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 实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做出了最崇高、最合适、最特别的褒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超群拔类 浑然一体 荒诞不经 不胜枚举

  B. 超凡出俗 浑然天成 痴人说梦 不胜枚举

  C. 超群拔类 浑然天成 痴人说梦 俯拾即是

  D. 超凡出俗 浑然一体 荒诞不经 俯拾即是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神农的历史地位被后人肯定,这方祭祀碑选用磬石就暗含其意

  B. 选用磬石,神农被后人肯定的历史地位就能体现在这方祭祀碑上

  C. 这方祭祀碑选用磬石,暗含着后人对神农在历史上的地位的肯定

  D. 后人对神农在历史上的地位的肯定,暗含在这方祭祀碑选用磬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做出的最特别、最合适、最崇高的褒奖。

  B. 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做出了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最崇高、最合适、最特别的褒奖。

  C. 用最好的磐石制作成的祭祀碑,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无疑是做出了最特别、最合适、最崇高的褒奖。

  D. 用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的祭祀碑,无疑是做出的对神农发明乐器这一伟大功绩最崇高、最合适、最特别的褒奖。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超群拔类,指超出众人,在同辈中拔尖。超凡出俗,意为超出常人,脱离凡俗。道家术语指与众不同,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语境表达的是雕刻者的技艺超出同类同行。因此选用“超群拔类”。浑然一体,现代多指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表达的是文字与石碑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选用“浑然一体”。荒诞不经,意思是少有的,典籍中也没有的(事)形容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痴人说梦,形容愚昧的人说荒诞的话。语境说的是有人推测这方石碑是元代皇家御赐的神农祭祀专用碑。这个说法不合常理。因此选用“荒诞不经”。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俯拾即是,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说的是与神农有关的历史遗存数量庞大,并没有容易得到的意思。因此选用“不胜枚举”。故选A。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结合语境分析,括号前面是问为什么这方祭祀碑选用了有“金声玉振”音质的磬石,括号内是回答的内容,是解析原因。从句式表达一致的角度分析,问句的主语是这方祭祀碑,因此回答时主语和前句一致,故选C。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是对……做出了最崇高、最合适、最特别的褒奖”搭配不当,应将“了”改成“的”。因此排除BC两项。另外画线句中,“最崇高、最合适、最特别的”语序不当,应先说“最特别”,强调其褒奖方式与众不同,然后再说这种方式是最合适的,最后再说这种褒奖意义程度是最崇高的。因此应改为“最特别、最合适、最崇高的”。因此排除D项。故选A。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0.某幼儿园大门上方悬挂了一幅打黑除恶的宣传标语:“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请谈谈你对幼儿园悬挂该标语的看法。

  【答案】答案示例:悬挂打黑除恶标语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值得肯定。但悬挂场合不当。标语中“打早打小”“消灭在萌芽状态”等词语,易让人产生儿童中有黑恶势力的联想。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提供了一幅新闻图画,题干上有内容介绍,说的是某幼儿园大门上方悬挂了一幅打黑除恶的宣传标语:“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求考生谈谈对幼儿园悬挂该标语的看法。分析时,联系现实,打黑除恶应针对社会上那些黑恶势力,幼儿园中中都是孩子,哪来的黑恶势力?且标语中的“打早打小”“消灭在萌芽状态”等词语用语很不得体,很容易让人认为这些孩子中有黑恶势力。因此分析时要指出此标语挂的场合不合适。

  21.下面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段歌词,请仿照画线部分再续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恰当,情感一致;不要求与原词押韵,字数可适当增减。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答案】答案示例:①像森林和小树一株,树是森林的孩子,森林是那树的托举,每当森林在欢歌,我就是歌的音符。

  ②像蓝天和彩云一朵,云是天的稚子,天是那云的归所,每当蓝天绽放笑颜,我就是脸上的红艳一抹。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句子仿写,就是按照试题上所给的句子形式,要求考生再写出一个或几个同样类型句子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创新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做题时要先审所给内容的句式结构特点,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在哪句子里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所写的几个句子之间在内容上的有机衔接。材料提供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段歌词。仔细理解画线句子,由五句组成,第一个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是“像……一(量词)”,第二三句分别对前句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运用拟人手法;第四句句式是“每当(前一个名词)……”,运用拟人手法;第五句的句式特点是“我就是……”,该句内容紧承前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完后,前后连起来通读一遍,检查下有没有语病和错别字,句式特点和修辞与例句是否相同,前后是否有逻辑关系。

  【点睛】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隐性要求考验考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写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存在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写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2,句式要一致,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写与被仿写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例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3.修辞要相同。仿写前要仔细观察,被仿写句子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用在何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是中国速度的代表。高铁通车里程逐年增加,时速高达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铁正在试运行。与此同时,中国还有许多普通火车,甚至还有老旧的绿皮火车仍然在运行。它们速度慢,价格低,停靠的站点多,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

  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是中国速度的代表。它靓丽,舒适,飞驰如风,安稳如山。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尤为精英人士所青睐。与此同时,还在中国大地上运行的的绿皮火车,则渐渐为人所忽略,它速度慢,停靠的站点多,虽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依旧为人所诟病,认为给突飞猛进的中国抹了黑,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

  此言谬矣!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绿皮车虽存在老、慢、差、旧等问题,但它穿行于山村乡野,承载着千万农人的生计与希望,联通了大山与城市,贫穷与富裕、愚昧与智慧、落后与先进,是一条共同富裕之路,进取发展之路,公平正义之路。它只能助益中国的发展,让中国发展得更稳,更好,更长久。

  快有快的优势,慢有慢的好处。高铁跑得快,绿皮自悠哉。

  高铁与绿皮,不同的轨道,一样的情怀,很好的诠释了“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的道理。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说的就是长与短相比较而存在的意思。此语并非说尺比寸短,寸比尺长,而是说长短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这里面充满着辩证法思想。明此理,省其意,则高铁、绿皮并行不悖;否则,速易颠,高易倾,欲速则不达。

  治国理政如是,修身养性又何尝不是如此。

  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关键是我们要看到彼此的长处,而不是盯着彼此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由于天赋、出身不同,后天努力的差异,人们总是“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可能会厚于此,薄于彼。圣人修为至高,愚者亦有长技。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然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与优势,同时对自己的优点与潜力也要充满自信。

  正确理解“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深意。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利莫大焉。晓其义,则可增自信,免自傲;谙其道,则能知不足,懂自强。

  当然,“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的道理大多数人都能懂,但能否真正施之于实践,以此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却并不容易。君不见,当今世界极端思想大行其道,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兴风作浪。恐怖主义盛行,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处于动荡之中。所幸我们党和国家掌舵人,有着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深谙“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之道,从高铁、绿皮的相得益彰,到高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大力实施,而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必将把这一理念推向更高的的境界。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材料包括两层内容:高铁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普通火车甚至老旧火车有速度慢的缺点,但仍有很多优点,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这是考生思考、联想的出发点。高铁为“中国的名片”“中国速度的代表”,对普通火车、老旧的绿皮火车的评价是“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材料的价值取向。高铁所代表的是先进技术和力量、行业,代表的是快,是新事物,要肯定;普通火车、老旧的绿皮火车所代表的相对传统或落后的行业或技术力量,代表是生活的慢,是旧事物,但同样也不能忽视。如类比立意,将“高铁”和“普通列车”看作一类事物的两个方面,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追求快,也要发挥慢的作用”“创新与发挥旧有事物的作用”“无论快慢,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也可以将“高铁”和“普通列车”比拟为人或物,“高铁”象征了能力强的人或物,“普通列车”象征着虽然能力不强但不可或缺的人或物,由此可以得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等立意;也可以从中国发展的基本面上立意:中国目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但是我们在努力改善,快和慢可以一起发挥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发展既要追求高远,也要立足现实,想方设法改善提升”“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要注意均衡性,努力弥补差距”等立意。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若能想到对于普通列车经过的偏远地区,如何给它们更多的便利或人文关怀等立意,则更能体现考生的眼光和人文关切,也能反映其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有更强的现实意义。立意角度开放,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以上立意可以单独阐发,也可以综合阐述。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果写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运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假如以“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为题,可以这样写:开头引用材料,认可高铁和普通的老旧火车各有作用。借用有人否定普通的老旧火车落后,阻碍了中国发展,提供个可批驳的角度。然后提出观点,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接着分析普通的绿皮车在生活中所挥的作用。强调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好。然后阐释“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中蕴含的道理。以此联系生活,治国如此,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是如此。分析议论我们应如何看待他人。再总结正确理解“尺有所长,寸亦有所长”对我们的重要性。最后联系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治国的,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素材:

  1.“慢”的长处在于可以以“慢”打“快”。武打小说中每描述高手对垒时,常有精彩的刻画,有以快制慢的,也有以慢打快的。快在于迅雷不及掩耳,速战速决,短时间内几招便置敌于死地,痛快淋漓,不着痕迹;慢则在于控制大局,避其锋芒,冷静观察对手的弱点与不足,从而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文武之道,其实相通。

  2.音乐节奏有快和慢,快的时候表达一种欢快喜悦激动兴奋的情感,慢的时候表达一种柔和抒情哀怨悲伤深情等等的情感。节奏的快和慢谱写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

  3.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而节奏的控制关键就在速度的把握,该快则快,快如闪电;该慢则慢,慢得让对手心焦。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打,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尤文图斯能取得意甲冠军,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中场,善于控制比赛的节奏,穷于应付,从而嬴得胜利。

  3.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流水低回缓慢,富有诗情画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的水澎湃奔腾,犹如天上来,气势非凡,充满历史的沧桑和悲壮。

  4.俗话说:兵贵神速,打仗是要讲究速度的,速度要快,否则就会贻误战机。俗话也说:慢工出细活。我们要小心谨慎地去做,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却能够出精品,值得。关于画画也有这样的说法一天画三幅,三年卖不出;三年画一幅,一天卖出。这里也有快和慢的辨证。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一味求快,而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成语里说:拔苗助长。想让禾苗快快长大,结果恰好相反,禾苗死了,因为没有遵守生长规律。

  5.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但往往还会使人毛躁、粗心,失误连连。慢使人沉稳、细心,做事有条不紊,但会使人死板、拖拉,错失时机。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控制节奏,该慢的时候就要慢,该快时一定要快,这样才能在人生中游刃有余,获取更多的成功。

  7.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大跃进时期的中国,正是因为盲目追求速度,而导致生产的停顿,使得中国的实力更加落后与其它的国家了。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稳”字当头,一步一脚印,慢慢的推进改革,才有了快的发展速度,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8.诚然,快是一种挑战极限,那么慢则是一种稳抓稳打。就拿这会来说,离考试结束也不过只剩下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就我所在考场中,已经有一大部分人做完了试卷,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甚至有的在睡觉。相比而言,我承认他们速度比我快多了,但这样真的是好的吗?如果能做既快又好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呢,与其错误一大堆等到后来复查,还不如做的时候细心认真呢!慢一点,你或许可以更仔细一点,避免一些无谓的失误,那样不也是赢得成功的方法之一吗!有句话叫:追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记得一篇文章里写到一个博士生出来工作,他没有选择一步登天,直升高级职位,而是让从基层慢慢做起,让老板一步步地发现了他的超常的能力。他也因此更加熟实业务,更加能够了解工作,使日后的管理更加得心应手,最终稳稳地坐上副总的职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