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清华等名校自主招生新变化

  近日,多所高校先后发布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与去年相比,各大高校严格控制招生专业,大幅缩减人文社科类招生规模。

  清华大学等名校自主招生:取消文科专业

  据北京头条客户端报道,清华大学3月28日公布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很明显的变化是取消了所有文科专业的自主招生。具体来看↓↓↓

  报名条件方面,清华往年的要求是“在科技发明、文学创作、创新与设计等方面表现突出,在五大学科具有学科特长,且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

  而今年要求非常具体:数学、物理、生物省级赛区一等奖;化学、信息学奥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四等奖(满足一项条件即可)。而且今年明确考生无需提交论文、专利信息。

  招生专业方面,今年仅保留理工科,经济、金融与管理类和文理通识类,文科专业都取消了。

  降分优惠政策方面,往年清华的优惠降分一般为10至60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可降至一本线录取。今年改为“优惠降分一般不超过20分“,但清华同时表示,对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优惠分值可适当放宽,对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特别突出的学生,达到一本线者予以优先录取。

  据齐鲁晚报报道,除了清华取消文科专业自招外,类似高校还有↓↓↓

  1

  山东大学,今年已经没有文史类计划,只招生理工类。

  中南大学,今年法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均不再参与招生,仅面向理科学生自招。

  吉林大学,今年缩减至理科类5个专业大类,2018年招收含文、理、工、医24个专业。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则是取消了部分文史类专业↓↓↓

  武汉大学,国学院未被列入自招名单。

  厦门大学,取消外文组专业自招。

  中山大学,取消外语类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经济管理类招生。

  重庆大学,削减新闻、外语、法学专业。

  相较之下,文史类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院校在招生专业上变动较小,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

  2

  北京语言大学,仅取消土耳其语(“土+英”复语)一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也只取消广播电视学,保留其他所有专业。

  文史类“学科特长” 不好量化和衡量

  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以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为主。

  

 

  记者分析发现,以前的文史类专业,多以作文竞赛、语言类竞赛等作为衡量标准。比如某高校2018年对文史类专业的特长要求是,“对人文社科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突出特长,高中阶段在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性人文社科竞赛中获得总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而这里的“广泛影响力”,非常难界定,是否有浓厚的兴趣,也难以准确衡量。

  文史类专业,也缺乏像理工类专业的一些权威赛事,比如中国科协举办的五项学科(数学、物理、信息学、化学、生物)竞赛。这也对一些文史类特色比较明显的院校提出了挑战,比如,对比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的自招简章中介绍,以学校的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方向为例,报考的第一个条件是,“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人文社科、英语、数学、物理、信息学及创新类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第二个是“有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出版物或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满足条件之一,就可以报考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方向。

  在今年的简章中,这两条都作了修改,第一条改为“高中阶段在中国科协举办的五项学科竞赛全国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直接将赛事定位中国科协主办的五项学科竞赛,去掉了人文社科、英语等的赛事要求;第二条改为“具有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相关特长、创新特质,并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专家分析,在文史类自招的考查中,一方面,评价标准难统一,对学生的能力难以进行科学的评价,如文学素养、知识储备、学科兴趣等;另一方面,文科领域缺乏权威的学科竞赛,学生的能力也难以用证书、奖励等方式进行量化。

  理工类专业占比提高 这些成热门

  一直以来,理工类专业都是自主招生中设置的主要专业。

  但与往年相比,理工类专业在今年自招专业中占比进一步提高。

  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计算机类等专业成为自招的热门专业。

  所谓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主招生设立的初衷,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根据数据统计,自2015年到2018年,自主招生每年报名人数从16万激增至83万多。自招的报考人数增长率,是远远高于全国每年的高考报名总数增长率的。自主招生越来越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有的甚至把自招作为考名校的“捷径”。

  内容来源:中国青年报,综合自北京头条客户端、齐鲁晚报、教育部官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